-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病毒学特征与分类 病毒直径27nm,球形、无包膜、耐酸、对热较稳定 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至今尚未成功 流行于冬季,对象为任何年龄组,成人抗体阳性率可达55~90%,3-5岁儿童抗体阳性率可达80~90% 诺沃克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有较强的抵抗力,冷冻数年、60℃加热30分钟后仍能存活,对低pH(2.7)、乙醚抽提也有抵抗力,但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可被杀死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诺沃克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健康携带者均可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 食物或饮品; 手 直接接触(如看护照料病人、共同进餐、共用餐具等) 粪口途径 暴发期间,空气传播和污染物传播也可促进蔓延。 暴发期间最初病例经常由于接触被污染的媒介物(食物或水)引起,而第二、第三代病例则由人对人传染引起。 三、发病机理 诺沃克病毒侵染人体组织(肠道、气管)黏膜上皮并复制而引起绒毛轻度萎缩。 四、临床表现 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可伴随头痛、肌痛、咽痛等症状。 在儿童中呕吐更为多见。而成人多见腹泻,大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无白细胞,2h内4次~8次,持续12h~60h,一般48h,二度感染的机会很高。 (1)免疫电镜法(IEM) 电镜一直是病毒检测的主要手段,具有直接、可靠的优点,需要的样品量为106~107个病毒颗粒/mL排泄物,在发病早期适用。 免疫电镜在显微镜下包被康复病人血清,血清抗体与同源病毒相结合,使灵敏度提高10-100倍,但不适合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五、诊断与治疗 (2)ELISA法 该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经济,检测样品量要求104~106病毒颗粒/mL排泄物,是目前可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 (3) RT-PCR和核酸杂交法 该法是检测病人排泄物和环境样品中诺沃克病毒基因的特异手段,方法灵敏度为102~104病毒颗粒/mL排泄物,方法依赖于特异性的引物或探针 六、预防 由于尚无疫苗预防,采取措施减低染病机会: 进食煮熟食物,尤其是贝壳类海产品 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处理呕吐物或粪便后须彻底洗净双手 用漂白粉复盖呕吐物和粪便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案例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爆发2000多人感染诺沃克病毒。原因是运垃圾船将垃圾倒在捕捞贝类的区域。 2006年11月,美国 “海洋自由”号豪华邮轮在为期一周的航行中,300多名乘客和船员感染了诺瓦克病毒,超过该船搭载总人数的7% 2002年以来,日本每年都会爆发诺瓦克病毒,其中一些和食用牡蛎(生蚝)、生海鲜有关 2006年底的一周内,日本各地小儿科医疗机构上报的诺瓦克病毒腹泻人数达到6万多人,发病率超过25年来的最高纪录 诺瓦克病毒与贝类的关系? 贝类大多生活在河口或近海,生活地区相对固定,移动性差,经常会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等的影响 贝类属于滤过性摄食动物,每天过滤大量的水体,它在滤食时,也将水体中病毒、细菌、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吸入体内,其外套膜富集能力极强; 诺沃克病毒可通过贝类(尤其是牡蛎)富集,富集有诺沃克病毒的贝类并不发生任何症状,由于对海鲜的储存方法大多是冷冻或冷藏,有助于病毒延长存活时间 人们生吃或半熟吃贝类产品,且不去除内脏,而诺沃克病毒的感染计量很低,10-100个病毒粒子即可引发感染,因此食用受污染的贝类极容易感染诺沃克病毒 第五节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认为病毒性肝炎病原体至少有五种,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戌型肝炎病毒(HEV),它们的特性、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均不完全相同,但均能引起肝炎病变 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国传染病之首 甲、戊型肝炎占50%;乙肝占35%;丙肝占5%;戊肝和其它型肝炎占10% 我国HBV携带率为9.75%,约1.2亿人长期携带,1/4发展成慢性肝病 一、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1988年上海爆发甲型肝炎,短短一个月内,有30多万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一) 病毒学特征 HAV为球形颗粒,直径为27nm-32nm,单股正链RNA,无包膜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由VP1-VP4等4种多肽组成,其中VP1是主要的衣壳蛋白。 抵抗力 HAV对热有较强的耐受力,6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4℃放置1年仍保持抗原性及组织培养活性;-20℃能存活多年并保持传染性;对酸、碱、乙醚、氯仿等也有较强的耐受性。 HAV不能耐受冷冻干燥,对紫外线敏感,UV (1.1瓦/1min)、甲醛 (1∶4 000、37℃3d)、氯(10ppm~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