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学者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论文统计.docVIP

中国内地学者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论文统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内地学者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论文统计

中国内地学者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论文统计- - ?????????????????????????????????????? 2004年2期 ? 2. 学科情况 表2是1994—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数据。可以看出,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其中包括古生物学、地质学(含地球物理)、考古、环境在内的地球科学共54篇,占总数83篇的66%。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由于在胚胎生物、 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与演化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发表论文41篇,占总数83篇的近50%。 ? 表2 1994—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 学科 古生物学 地质学 考古 环境 物理 天文 化学 生物 管理 总计 Nature 29 4 3 1 3 1 1 6 ? 48 Science 12 4 ? 1 8 ? 3 6 1 35 小计 41 8 3 2 11 1 4 12 1 83 比例 49% 10% 4% 2% 13% 1% 5% 14% 1% 100% ? 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是当今世界热门研究领域,内地学者也占有一席之地,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16篇:纳米科技论文8篇(以“Nano”为检索词),其中独立完成的有6篇;生物基因科技论文8篇(以“Gene”为检索词),其中仅有1篇是独立完成。这也反映出我国在这两个重要科技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3. 作者情况 共有54位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其中发表两篇(含)以上的作者有8人,均为古生物学家:徐星7篇、舒德干6篇、陈均远5篇、朱敏4篇、季强4篇、侯连海3篇、孙革2篇、周忠和2篇,累计33篇,占总数的40%;此外,以指导者身份发表2篇的有4人:物理学家解思深2篇、范守善2篇、闵乃本2篇、化学学家钱逸泰2篇,累计8篇,占总数83篇的10%。以上12人共发表41篇,占总数83篇的49%,反映了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4. 单位情况 共有31个单位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了论文,其中高校11所发表27篇,占总数33%;中科院14个单位发表47篇,占总数56%;其他6个单位发表9篇,占总数11%。 发表2篇(含)以上的单位有15个,其中高校7所:西北大学6篇、中国科技大学4篇、清华大学3篇、南京大学3篇、北京大学2篇、复旦大学2篇、中国地质大学2篇;中科院系统6个单位: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20篇,南京古生物研究所8篇、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4篇、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篇、物理研究所2篇、金属研究所2篇;此外有地质博物馆3篇、中国地质科学院2篇。 统计表明有27篇文章由内地学者独立完成,其余56篇是内地学者跟国外学者合作完成的,说明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 文章类型 众所周知,Nature的“Articles”和Science的“Research Article”栏目每期一般只刊登1—2篇学术论文,可见其发表难度大。据统计,83篇内地第一作者论文中以“Articles” 和“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的仅9篇(Nature的Articles 7篇,Science的Research Article 2篇),其中由内地学者独立发表的只有1篇;而其余74篇以Letters to Nature、Brief Communications、Reports、Brevia等形式发表。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科技论文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需努力提高。 ??? 二、讨论 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增长人类的知识,而知识进步的基本体现形式之一是要在高度国际化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4],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让人们分享、交流和评价。诚然,在高度国际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一定就是优秀的研究成果,如Nature和Science就曾刊登过美国贝尔实验室Sch?n的造假文章。但科学计量学的总体研究表明,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作者的科学影响力基本呈正相关关系[7]。 中国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乐观的进步,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在2002年已达40 758篇,仅次于美、英、日、德、法居世界第6位[8]。但是,中国优秀论文总量仍然很低,每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总数在20篇以下,而且其中多数是古生物学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当今科学主流领域——生命科学方面,内地学者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较少,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外华人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生命科学文章。 中国在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科学整体水平还不高;而国外少数科学家的偏见和部分中国学者有限的英文水平,目前都不是决定因素。在相当长时间,中国学者需要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把优秀论文投到著名期刊发表,以提高中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