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何必曰利导学案3(教师)
《王何必曰利》导学案(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本课时为第三课时,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体会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名句默写: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3.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二、课前预习: 学习选文第三则:
1.翻译《鸡鸣而起》体会孟子的主张。
孟子的主张: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2.这一则强调了什么内容?
明确: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3.评析: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
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呢?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我的疑问】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一) 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试比较孔孟两人的义利观?
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
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
二)“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三、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检测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Lesson 12(一)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Lesson 11(一)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Lesson 1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Lesson 3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Lesson 4(一)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Lesson 6(一)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Lesson 7(一)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Lesson 9(一)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Lesson 8(一)教学手册 人教新版.doc
- 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2 Lesson7教案 人教新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