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影像学对比
浅谈????胆管囊肿是一类少见的胆管先天异常,国内有关ct与ptc及超声检查对比的报道较少。现将我院1993~1996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病例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例中除1例caroli氏病为临床影像学综合诊断外,余?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6例,女5例。年龄?2~54岁,平均3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包块及黄疸。6例先天性总胆管囊肿及1例caroli均作ct平扫、增强与ptc检查,两者检查时间在3周之内。2例caroli氏病仅作ct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先天性总胆管囊肿仅作ptc检查.使用 设备为岛津ct机3000t。厚10mm,层距10mm。增强扫描为静脉团注。ptc为常规穿刺法造影。 2???结果 2.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2.1.1?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6例ct平扫均表现为总胆管局部呈囊状扩张的低密度影,管壁薄而光滑,平均8cm,最大1例直径达18cm,伴有肝内胆管近段明显扩张,而肝外周胆管基本正常。本组6例ct检查中5例胆管结石,3例为团块状结石,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见团块状高密度或略高密度影。2例为少量泥沙样结石,表现为沉积于扩张胆管底部管壁内呈弧月状略高密度影—“新月征”。 2.1.2?ptc表现:8例ptc均表现为总胆管囊、梭状扩张,边缘光滑,远端呈鸟嘴状。肝内胆管近段(1~2级分支)明显扩张,而远段(4级以外分支)不扩张。8例中合并团块状结石4例,于扩张的胆管内呈边缘规则或不规则光滑、税利的团块状充盈缺损。而ct所见的2例少量泥沙样结石,在ptc中未见阳性征象。 2.2??caroli氏病 2.2.1?ct表现:3例平扫均表现在肝脏中外围区且见多个大小不等、边缘清楚的圆形低密度影,1例可见部分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之间有一轻度扩张的胆管呈条状相连而呈串珠状,肝外胆管无扩张。增强扫描,圆形或类圆形扩张的胆管边缘更清楚、低密度影内无增强。但有2例可见部分圆形或类圆形扩张的低密度胆管内有一点状增强—“中心点征”。l例合并肝硬化表现,未合并结石。 2.2.2?ptc表现:1例表现为肝内胆管3级以外分支呈多个囊状扩张,且部分通过未扩张的胆管相连而呈串状。肝内2级以内胆管及肝外胆管均未见扩张。 2.3?b超检查:11例中同时作了b超检查,结果提示胆管扩张11例,确诊为先天性总胆管囊肿7例,合并结石4例,2例合并少量泥沙样结石未作出诊断。3例caroli氏病只提示肝内胆管扩张,只有1例疑诊为caroli氏病。 3???讨论 3.1?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分型 ????todani根据囊肿部位和范围将胆管囊肿分为5型:?i型为胆总管囊状或梭形扩张,又分为3个亚型:1a为囊状扩张;1b为节段性扩张,1c为梭形扩张。?型为胆总管单发憩室,胆总管正常。?型为胆总管下端在十二指肠壁内扩张并突入肠腔。?型为肝内和肝外囊肿或多发肝外囊肿。5型为单发或多发肝内胆管囊肿,即caroli氏病。本组3例为1a型,5例为ib型,3例为caroli氏病。 3.2特殊ct的诊断价值 3.2.l?“中心点征”:即在囊状阴影内的小点状软组织影,平扫其密度低于或等于肝实质,增强扫描高于肝实质,此中心点为肝内门静脉分支的影像,可见于caroli氏病,亦可在阻塞后扩张的胆管内见到,不能作为caroli氏病的特异征象,需结合其它资料综合分析。 3.2.2?“新月征”:表现为紧贴底部管壁的弧月形密度稍高影,为少量泥沙沉积所致,本组2例均为手术证实。 3.2.3“串珠征”或“蝌蚪征”:肝内胆管囊肿表现为多个圆形水样密度病灶,彼此间或其边缘上见轻度扩张的细小胆管与囊状病变相通。对caroli氏病的诊断有价值。 3.3?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对比 ????在影像学检查方法中,ptc能较好地显示囊肿范围、大小、形态与正常胆管的关系及其并发症,并作出分型,为术前提供很好的依据,郑大伟等认为灌注法胆系造影是目前诊断本病的最可靠检查手段,在对不能进行ercp、ptc检查或造影失败,又疑为本病,应尽可能行术中胆管造影以便确诊。 ????超声检查显示胆管囊肿灵敏度高、准确,典型者可发现囊肿与胆道相通。王有德等报告术前明确诊断?57例,b超除1例误诊外,余均获正确诊断。 ????ct能很好显示囊肿大小、形态和范围,并能显示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其并发症,mri由于其多方向、多层面及不同序列检查,显示病灶较ct更胜一筹,但显示结石则较差。王施杭等报道ct胆道造影的应用,认为用该法诊断胆总管囊肿和caroli氏病,因胆道内有造影剂而容易诊断。本组病例均具有较典型的ptc及ct表现,阳性率及确诊率均为100%,但在发现并发症、观察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上ct优于ptc,且为无创性检查。11例作了超声检查,均能提示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