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伴发热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皮疹伴发热PPT

临床表现: 高热,咽痛,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在瘀斑; 2 白色杨梅舌:病初,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 3 红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呈鲜红色,舌乳头红肿突出 4 Pastia线:在肘窝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可见深红色瘀点状线条; 5 口周苍白圈: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的口周围苍白; 临床表现: 多无前驱症状,突发高热39-40度以上,患儿除食欲不振外,精神状态无明显改 变; 发热3-5天后,突然热退,24h内降至正常; 热退时出现淡红色斑丘疹,颈部、躯干 四肢,肘、膝以下及掌跖等部位多无皮疹; 1-2天后皮疹消退,不留痕迹; 特点是热退疹出。 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 病因:由EB 病毒感染所致。 中度发热或高热, 常持续5~10 d; 有弥漫性伪膜性扁桃腺炎, 腭部有淤点, 全身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 约1/3患者在发病后4~6 d出现皮疹, 为 躯干、上肢鲜红色麻疹样皮疹, 少见猩红 热样、疱疹样、多形红斑样皮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接吻病!! 发病机制 正常B细胞 感染B细胞 EBV 表面抗原变化 正常T细胞 细胞毒T细胞 (CTL) (异型淋巴细胞) 免疫应答 杀伤 侵犯组织器官 发热 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 脾肿大 皮疹 脑炎 心包、心肌炎 其他系统受累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病因:柯萨奇A16(A5、A10、A7等)及肠道病毒71;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夏秋季; 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不振; 病程一周 病因:人类单纯疱疹病毒。 临床表现: 1型:头面部皮肤黏膜处损害; 2型:生殖器部位感染;  单纯疱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SFTS)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原学 布尼亚病毒(Bunia 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 RNA病毒。 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而得名。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 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 1975年正式命名。 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2010年9月,中国疾控中心从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 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硬蜱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 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40~70岁居多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 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 流行病学—发病季节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 发病高峰为4~10月。 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可能为1周~2周 急性持续高热,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头痛、肌肉酸痛 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 查体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相对缓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 意识障碍 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 休克 呼吸衰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白细胞减少,多为1.0~3.0×109/L; 血小板降低,多为30~50×109/L,部分比例 20×109/L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蛋白尿、 血尿、 管形尿。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检查: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 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 部分患者PT延长,FiB升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