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远小景中的故人故里
平远小景中的故人故里
摘要:汪曾祺小说创作具有丰富的文人笔法和深层内涵。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对大淖景物的描写具有风俗画的特质,其写作笔法来自倪云林的平远小景的构图方法。小说中的人物,例如刘号长来自汪曾祺童年时对鲍团长这一真实人物的记忆。小说的写作资源来自日常、来自民间,以其独有的民间性实现了小说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大淖记事》 创作资源 平远小景 童年记忆
对于汪曾祺作品的研究,历来有学者从作品所散发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等角度分析其作品的主旨思想;或从文章结构角度,分析散文化的小说文体;也有对小说当中的“风俗画”的描绘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一写作特点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
一、平远小景式的故里
汪曾祺本人会作画,这一功底也运用在写作当中。对大淖四时轮回、风土人情等景致进行了风俗画式的记叙。“倪云林一辈子只能画平远小景”,“我的小说也像我的画一样,逸笔草草,不求形似。”[1]在小说的开篇部分,写出“淖,是一片大水”,从远观的角度对“大淖”进行泼墨。这里春夏水盛浩淼,芦芽与蒌蒿从春初的紫红和灰绿很快成为一片翠绿,夏天吐出雪穗,秋天全然枯黄,冬季更比别处先白。此处遥观浅水,色彩明丽,倍感清爽纯净。随着四时交叠,河水解冻发绿,镜头“沿沙洲西面北行”是鸡鸭炕房,往东是洗衣浆坊,附近有鲜货行、鱼行和草行,再往前便完全是农村的景色了。这些稀疏人烟构成了画面的中景。汪曾祺的色碟里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1],这些散落的民居似墨点船在水中晕开,外简寞而内灵动。接下来,大淖南岸进入视野,作者状写了一座木板房的前世今生。这里曾经客货繁忙,万国旗飘,商人小贩熙熙攘攘,如今码头空荡,只剩孩童嬉闹。这一部分的景物描摹十分细致,汪曾祺运用了素描的画法使这部分近景更加紧实充盈。在这些对大淖的记事当中,将大淖水岸不同层次的景象共存在一幅画面当中,正如“最好用一河两岸式的构图,前景小亭、竹石、平坡。远处一带逶迤,是一种长短平行线的构图。”[2]
二、童年记忆中的故人
刘号长对巧云的强暴是小说的一个高潮,将巧云、十一子、刘号长三个原本不相关的人整合到一起。对刘号长及保安团的记述成为“大淖方志”的一部分。高邮小城里古旧的人物,是汪曾祺少年?r代生活和创作中重要的内容。在汪曾祺的《鲍团长》中对鲍崇岳这个保安队长有着较为详细的叙述。他作为军阀混战时期的军官,因厌倦军旅生活,来到县城中做保安团长。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确实保得一方平安,且待人和善。受到地方居民尊重,在小县城里算是头面人物。这便是刘号长的人物原形。在《大淖记事》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保安队的真实工作、私下交易等等,与鲍团长的形象十分相近,而对于刘号长的叙述便由地方志转向了笔记体的小说。他虽然不在乎薪金等物质利益,但是“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一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二是他发现“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三是“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可见鲍团长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对自己在大众心中的认可程度有很高的期许,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关键,是人际问题的枢纽。这样的中国人传统的自负心理,在刘号长那里则更为凸显。在得知锡匠“夺走了他的人”以后,不论道理法则,便认为是对自己权威和地位的轻视与撼动,一定要加以报复。
然而被强奸的巧云又应该怎样自处呢?作品中对巧云的思想、父亲和街坊的反应的介绍寥寥数行,轻描淡写,并没有悲剧式的展开,巧云将这不幸淡化在自己整个生活之中,最为懊悔的是没有把自己给了十一子,与十一子的野合成为这件悲剧故事的句点。到这里我们对巧云的这份坚韧的来源有了答案――爱。人的生存总有其意义,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作者通过对巧云的描写,就给了那些从时代阴影中走出来的人们以答案,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总有那么一份爱在将生的希望灌输给人们。
三、人文关怀
当刘号长知道了巧云和十一子的事,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把小锡匠抓了起来,形成第三个高潮。刘号长起初并没有想致十一子于死地,只要他同意与巧云结束关系就放过他,这里的刘号长就好像是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学生,只要同学和他承认错误就好。通过这样简单的对话就将人性最原始的情感表露出来,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文中对这段对话的描写,刘号长和小锡匠每人一句且各成一段,这里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尖锐的对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对当时紧张气氛以及在淫威下小锡匠坚毅性格的展现。小锡匠被保安队打成了重伤,街坊四邻把自己平时的热心都拿了出来,他们没有以暴制暴,表现出了“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
小说在介绍大淖东头时铺陈“这样顽强厚朴的人性”。这里的人住的都是草房,无论男女老少,世代都是挑夫,他们生存的依靠便是自己的肩膀和力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