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作物害虫及其防治教学教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田作物害虫及其防治 ;概 述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据FAO统计,2000~2004年我国小麦收获面积分别为2665.3、2466.4、2390.8、2199.7、2173.0万公顷。 小麦从播种、生长、收获、储藏的整个产中和产后的每个阶段几乎都会遭到不同害虫的侵害。 ;苗期 (播种—出苗—返青) :主要为地下害虫等为害,如蛴螬、金针虫、麦蚜、红蜘蛛、麦根蝽等。 拔节期 :麦叶蜂、麦潜叶蝇、粘虫等。 抽穗期:小麦吸浆虫、麦穗蚜、蓟马、棉铃虫等。 储藏期:仓库害虫为害,如米象、麦蛾等。 据统计,我国小麦害虫有237种,分属11目57科,其中主要的有57种。主要有东方蝼蛄、大黑鳃金龟、细胸金针虫、麦长管蚜、小麦吸浆虫、小麦叶螨、灰飞虱、条斑叶蝉等。近年来,棉铃虫的为害有加重趋势。;;[背景资料:农业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认为:预计小麦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程度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10.0亿亩次,同比持平。其中,虫害发生5.4亿亩次,病害发生4.6亿亩次。 ???? 小麦虫害中,以穗期蚜虫、麦蜘蛛和吸浆虫为主。其中,穗期蚜虫在华北和黄淮麦区偏重至大发生,长江中下游、西南和西北麦区大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4亿亩;麦蜘蛛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偏重发生,黄淮南部、江汉地区、四川盆周丘陵区、西北地区东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1亿亩;吸浆虫在华北和黄淮麦区中等发生,河北、北京、天津、河南的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700万亩。中国农技推广网/Html/2011_01_05/28092_151760_2011_01_05_154030.html;§1-1 小麦蚜虫 同翅目蚜科Homoptera:Aphididae(aphids) 一、种类与分布 麦长管蚜(English grain aphid,wheat aphid) Macrosiphum miscanthi (Takahashi) (张广学主编,1999,西北农林蚜虫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教材上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应为欧洲麦长管蚜,仅分布于我国新疆伊犁地区] 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且为害严重。;有翅雌蚜(左)无翅雌蚜;麦二叉蚜(Green bug) 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麦区,以西北麦区多??。 ;禾谷缢管蚜(小米蚜 ) (oat bird-cherry aphid,bird-cherry aphid) Rhopalosiphum padi (L.) 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 。;麦无网长管蚜(rose-grain aphid) Metopolophum dirhodum (Walker) :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全国各麦区均有且为害严重,河北多发。;二、寄主与为害 1、寄主 主要为害小麦、糜子、高粱、玉米、谷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莎草科、香蒲科杂草,(禾谷缢管蚜)还为害李、桃、杏等李属、梨、苹果等或野生蔷薇属木本植物。 ;2、为害;;;;(2)专性孤雌生殖obligate parthenogenesis:遗传上决定其不能产生任何形式的有性世代,终年营孤雌生殖(冬季气温稳定高于孤雌蚜的抗寒极限时,该生殖类型占明显优势,因其具有最高的生殖率)。 (3)中间类型intermediate strategy:在秋季短日和低温诱导下继续营孤雌生殖,同时产生一部分雌性蚜和雄性蚜,性蚜间可以交配产卵(当冬季气温在抗寒极限上下波动时,该类型占明显优势,或是各种类型混合发生)。 (4)产生雄蚜的专性孤雌生殖obligate parthenogenesis with male production:在秋季短日和低温诱导下继续营孤雌生殖,但同时产生一少部分雄性蚜(可与类型1和类型3雌;蚜交配),不出现雌性蚜(Blackman 1972; Simon et al. 1991)。 在同一个蚜虫种中可能存在以上4种生殖模式,相应地存在4种品系。类型1和类型3被称作有性系,类型2和类型4被称作无性系(Simon et al. 2003)。] ;(二)习性 ;背景资料: 许多蚜虫均有长距离迁飞和短距离扩散的行为(Loxdale et al. Biological reviews, 1993)。 在研究我国西北、华北冬春麦区小麦黄矮病的流行规律时,发现其发病程度与当地越冬基数无关,而与黄淮海冬麦区发病程度和麦蚜发生量密切相关,从而提出麦蚜在我国也存在远距离迁飞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