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理生理学网络课件第6章发热课件
第六章 发 热 (fever) 发 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一节? 概 述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延髓 脊髓 体温升高的分类 生理性体温升高 应激性体温升高 运动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时,就称为发热. 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节机构失衡或调节障碍引起的机体被动性体温升高,就称为过热.其程度可超过体温调定点。 过热 散热障碍:先天性汗腺缺乏、中暑等. 产热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体温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发热的程度 低 热:37.3℃-38℃ 中等热:38.1℃-39℃ 高 热:39.1℃-41℃ 过高热:41℃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及螺旋体等 寄生虫:原虫 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硅酸盐和尿酸盐结晶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本胆烷醇酮、表雄酮等 淋巴因子 抗原抗体复合物 牛血清清蛋白 第一只家兔 家兔血清 第二只家兔 牛血清清蛋白 第二只家兔 发热 牛血清清蛋白 正常家兔 无致热。 类固醇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有致热作用,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其典型代表。石胆酸也有类似作用。 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ET 的性质 显著耐热,干热160℃2h灭活 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反复注射ET可致动物产生耐受性 分子量大,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二、内生致热原 (EP) (一)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二)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生致热原。 所有能够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都称之为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 (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IL-1(interleukin-1) TNF(tumor necrosis factor) IFN(interferon) MIP-1(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 IL-6(interleukin-6) 对EP的认识过程 1948年, Beeson 1955年, Atkins Wood 白细胞介素-1(IL-1) 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类物质 分子量为17kD 两种亚型:IL-1?和IL-1? 致热作用强,可被水杨酸钠剂阻断 对体温中枢的活动有明显影响 大剂量应用时产生双相热 不耐热,70℃ 30min失活 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 肿瘤坏死因子(TNF) 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的小分子蛋白 两种亚型:TNF-?和TNF- ? 致热作用较强,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布洛芬阻断 大剂量应用时产生双相热 不耐热,70℃ 30min失活 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 干扰素(IFN) 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具有多种亚型,其中IFN?和IFN ?与发热有关 引起单相热, 60℃40分钟可灭活 不耐热 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白细胞介素-6(IL-6) 多种细胞都可以产生,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 由18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1kD LPS、IL-1、TNF等都能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环加氧酶抑制剂可阻断其作用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 体温调节中枢 (二)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三)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四) 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一)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 主要包括POAH等, 该区含有热敏神经元, 对来自外周和深部温度信息起整合作用。损伤该区可导致体温调节障碍。 负调节中枢, 主要包括腹中膈 (VSA)、中杏仁核( MAN)等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这是一种较直接的信号传递方式。研究中观察到,在血脑屏障的毛细血管床部位分别存在有IL-1、IL-6、TNF的可饱和转运机制,推测其可将相应的EP特异性地转运入脑。 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最近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ppt课件.pptx VIP
- 设备操作工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青少年身体健康知识讲座.pptx
- AP化学 2013年真题 (选择题+问答题) AP Chemistry 2013 Released Exam and Answers (MCQ+FRQ).pdf VIP
- 步步高 HCD007(198)TSD电话 使用说明书.pdf
- 2025-2030年中国医用复合膜行业竞争格局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docx
- 标准图集-22J403-1 楼梯 栏杆 栏板(一).pdf VIP
- 婚姻登记务与管理.ppt
- SLT 618-2021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ocx
- 项目现场生产与进度管控方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