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探究.docVIP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探究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他们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教师 心理问题 职业倦怠对策一、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就有一百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的痛苦之中。由此造成了各种恶果——教学效果不彰、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身心受损,教师病假不断、教学热情不再、职业生涯受阻,学校士气低迷、教学秩序混乱、医疗支出大增。马斯拉克和派因(C.Maslach A.Pine)运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识别出了职业倦怠的三方面表现,分别是情绪耗竭、去人格化和缺乏个人成就感。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大致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是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一本专业心理学杂志中首次提出的并予以描述的。该词原义有烧光、燃尽、精疲力竭、消耗殆尽的意思,后引申到职业领域,指“心理枯竭、职业枯竭”等意义。职业倦怠的最初观念强调的是因工作太投入而顾不上考虑个体的需要所导致的一种耗竭状态。后来,弗登伯格指出,职业倦怠是个体过分追求实现由自己或社会的价值观设置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法伯(B.A.Farber)1991年在考察了研究职业倦怠的不同取向后,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职业倦怠的定义:职业倦怠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症状,源自个体对努力(输入)和奖励(输出)之间极不一致的知觉,这一知觉受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最常出现在那些要与受困的或有需要的客户面对面工作的人身上,通常表现为对客户的冷漠疏远或冷嘲热讽、表现为情绪和生理上的耗竭,以及各种心理症状,如易怒、焦虑、悲伤、自尊心降低。简单地讲,职业倦怠是指那些助人行业的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出现的一种疲惫不堪、身心耗竭的状态。法伯还指出,职业倦怠的表现至少在最初是情境化的而不是广泛性的,即个体在其生活的某一方面表现出了倦怠的症状,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很正常。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他们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有人对职业倦怠的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一进校门,脸就晴转多云;一进教室,浑身没劲;一见学生,吹胡子瞪眼,甚至惩罚学生。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主要如下: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并达到了中等以上的倦怠程度。感受到职业倦怠影响的教师已超过60%,经常受到职业倦怠困扰的教师占22.6%。有耗竭感的教师占60.3%,有去人格化症状的教师占17.1%,有低成就感的教师占16.1%。可见,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集中体现在耗竭感上。2、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显现,而且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开始不断加重,特别是从第10年起急剧严重化,到第16-21年达到高峰,以后则会大幅度降低。3、男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变化有不同特点。女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并不存在倦怠问题,但在教师的第4-9年,倦怠问题加重的速度变快,在教学的第16-21年,倦怠问题最为严重,教龄在21年以上的教师已经不存在倦怠问题了。男教师的倦怠问题在教学的最初几年就已存在,但在第4-9年,倦怠问题得到控制,在教学的第10-15年,职业倦怠问题最为严重,21年教龄以上的男教师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4、工作量(以每周课时数计算)对教师耗竭症状影响较大,但并不直接决定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出现。5、耗竭感最重的教师工资收入在1001-1200元之间,其次是收入在701元以下的教师。6、小学教师出耗竭感外,在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方面都显著高于中学教师。 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个人因素 据我国学生洪学忠对五所学校教师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学校内有亲密朋友的教师只有11.5%,而88.5%的教师在校内无亲密朋友。在这项调查中发现,一墙之隔或同一单元的教师之间既没有经常串门、请客送礼等亲密交往,也没有经常吵闹、为生活琐事发生冲突的紧张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人际关系上不亲不疏、不即不离的散淡和不密切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影响。表现上看教师之间一团和气,冲突很少,但心理卫生学认为,在良好的人限关系中,在与人相片中,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如信任、关心、理解、同情。因此从深层次分析,教师同事之间的这种不亲密关系,体现了教师在与同事的交往过程中,彼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猜疑心理、戒备心理和防御心理,而不能做到彼此以诚相待,相互信任,更谈不上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