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3c[工学]反渗透复合膜功能材料论文
反渗透复合膜功能材料论文
摘要: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反渗透技术则是实现海水淡化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本文归纳评述了目前反渗透复合膜功能材料的研发现状,并指出了反渗透复合膜今后的研发方向。
关键词:反渗透 复合膜功能材料 海水淡化
1 引言
反渗透技术的核心是高性能的反渗透复合膜,作为分离膜技术基础和核心的功能膜材料一直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膜技术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对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1978年,美国Cadone等在反渗透复合膜制备技术和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开发出的复合膜技术具有制作工艺易优化、膜性能优越、制膜用功能材料选择范围广等优点;1980年美国Filmtec公司推出了FT-30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实现了反渗透复合膜技术的品化,从而使反渗透复合膜技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之后又开发成功了常规反渗透复合膜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高通量反渗透复合膜、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等。目前反渗透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纯水和超纯水制备、工业用水处理、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等领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反渗透膜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近20年的研究开发,在常规反渗透复合膜材料、膜和膜组件制作、反渗透复合膜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反渗透复合膜的性能达到了国外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但在关键功能材料和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等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反渗透膜的发展概况
1748年,Nollet发现水能自然地扩散到装有酒精溶液的猪膀胱内,首次揭示了膜渗透现象。上世纪20年代V粕’t Ho仃和Gibbs建立了完整的稀溶液理论,并揭示了渗透压与其他热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渗透现象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但是,反渗透膜过程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还是上世纪中叶的事。其标志性事件之一是1953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Reid教授首先发现了醋酸纤维素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半透性,同年在Reid的建议下,反渗透被列入美国国家计划。与此同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Yuster、Loeb和Souriraian等在对反渗透膜材料进行了广泛筛选的基础上,于1960年首次制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高脱盐率、高通量的非对称醋酸纤维反渗透膜,使反渗透膜过程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膜科技的发展。复合膜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但直到1980年Filmtec公司才推出性能优异的、实用的Ffr.30复合膜;80年代末高脱盐率的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工业化;90年代中期超低压和高脱盐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开始进入市场;2000年初耐污染、高脱硼、极低压和高压聚酰胺复合膜相继出现;目前国外商品化的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的脱盐率大于99.5%,通量达到50 Um2.hr(测试条件:压力800psi,温度25℃,Nacl浓度32 OooⅡ叫L)。
3 反渗透复合膜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膜的基本性能取决于膜材料,没有好的膜材料就得不到满意的膜。对反渗透复合膜材料的要求是:(1)所成的膜要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以满足经济要求;(2)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保证在所承受的压力下能正常工作;(3)应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耐水解、耐清洗剂侵蚀、耐强氧化剂杀菌消毒等苛刻条件;(4)耐热性,以便能在较高温度下工作;(5)耐生物降解,不会因生物的活动而丧失其优异性能;(6)耐污染性,可较长期保持膜的性能,少清洗。
目前,国外通用的反渗透复合膜材料是醋酸纤维素、线型聚酰胺和芳香聚酰胺三类,其中以芳香聚酰胺为主。芳香聚酰胺具有优良的物化稳定性,耐强碱、耐油脂、耐有机溶剂,机械强度极好,抗张强度可达120MPa,吸湿性低,耐高温、日光性能优良,但耐酸性和耐氯性较差,溶解性能也不好,不能用溶液相转化制膜,目前多用胺和酰氯单体进行界面聚合反应方法制备。胺和酰氯两种单体至少有~种为芳香族化合物,为了获得耐久性好的膜,适度的交联是必要的,所以酰氯或胺单体分子中应有一个官能度大于2,单体的选择主要考虑单体的反应活性和官能度。聚酰胺分子量的大小主要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多胺和酰氯单体及其溶剂,控制其浓度,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表面活性剂,调节多胺的pH,控制反应时间和温度,控制后处理的温度和时间等手段来控制。多胺和酰氯的界面缩聚反应是非均相反应,聚砜多孔膜吸收多胺水溶液(水相),酰氯类溶于有机溶剂中(有机相),在膜界面处发生缩聚反应,该反应具有明显的表面反应特征。
相对多元胺来说,人们对酰氯的研究较多。均苯三甲酰氯(聊c)是最常用的一种多元酰氯。5-氧甲酰氯.异酞酰氯(CFIC)和5.异氰酸酯一异酞酰氯(IcIC)是两种新型的酰氯功能性单体,DuPont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