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讲伟大的抗战争
复习知识结构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兵站汽车第十七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发展趋势 1937/7 1938/10 1944/1 1945/8/15 (七、七事变) (广州、武汉陷落) (日本宣布无条 件投降) 联蒋抗日 反蒋抗日 逼蒋抗日 反围剿、长征 西安事变 瓦窑堡会议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局部抗战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态度呈现哪些变化?请列举具体事例? 二、中国军民的抗战 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2、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①日本侵略加剧,中日矛盾已成最主要矛盾。 ②人民救亡运动高涨,迫使国民政府采取抵抗措施。 ③中共努力争取。 ④八一三事变,日本攻占上海,直接威胁国民政府。 决定因素: 主导力量: 关健因素: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中共倡导和促成 国民党态度的转变 2、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2).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过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③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初步形成…… ④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 ⑤ 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标志……正式建立。此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 何为正面战场,何为敌后战场? 所谓“正面战场”,是指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交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武装力量。 所谓“敌后战场”,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而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当指日军正面推进线后方的战场(沦陷区)。在这一战场上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1940年 枣宜会战 此后进入相持阶段 38年秋 武汉会战 台儿庄大捷(初期最大胜利) 38年春 徐州会战 国共配合,平型关大捷(首次) 1937.9 太原会战 打破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7.8-11 淞沪会战 战绩、评述 时间 会战名称 (1)主要会战: (2)总体评价: 积极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由于片面抗战,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1937.8,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2)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3)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建立陕甘宁边区 (4)开展反“扫荡”斗争 ①“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 彭德怀 ②少数民族抗日武装 ★你如何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 ①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抗战胜利的保证 ②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相持阶段,中共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 ③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摩擦 (如皖南事变) 【读史感悟】抗日战场时期两个战场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战略地位 作战规模 和方式 战场范围 依靠的 武装力量 抗战路线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区别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八路军、新四军、民兵等 国民党统治区域 敌人的后方 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其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2010年天津文综)《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