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州大学-文选课程-期末复习资料汇编(完整版)
结合教材,写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变化
唐宋时期,《文选》分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文选研究发韧于隋代,最早治文选者是萧改,作《文选音义》,召明太子的侄子。萧改之后,隋唐间的曹宪,以文选学而著名。他是开启唐代研究文选之风至为重要的人。唐代,曹现、其弟子许淹、李善、公孙罗等人精研《文选》,广为注解,影响渐广,蔚为大观,隧有文选学,后世研学者,大有其人。
李善是文选学的集大成者。其《文选注》六十传不但大行于当时,奠定了文选学基础,而且历代流传,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李善作用极大。
李善为文选作注的四个方面:一是注音,多用反切法,偶用直音法。二是释事,为文选中的典故、成语寻找最初的出处。三是释义,李善注中也有为数不多的条目超出了对个别词语的征引式的注解,而是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言外之意、写作手法有阐释。四是校勘,李善校勘态度严谨,一般只注明异同,并不改动原文,如果差异过大,则做出说明。
有人对其注释方式不满,工部侍郎吕延祚纠集五人共同完成文选新注六十卷,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五臣注。
由于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因而士人研习文选情况比较普遍,诗圣杜甫便受到其影响。
唐代君主对文选也非常重视。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为文选的广泛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促进了文选学的进一步发展。
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好地推动了文选的传播。同时,宋初仍以诗赋取仕,因而研习文选依然是士人求官的重要途径。
庆历以后,朝廷锐意于新政,对文选所代表的华丽文风加以抨击,社会风气为之一转。
一意变法的神宗皇帝继位后,因王安石以新经取仕,文选的地位
隋唐是《文选》学的兴起于繁荣期,以注释学为主要内容。
宋元是转型期,从注释走向评论与考据。
清代为巅峰期,目录学与版本学盛况空前。
举例说明你对李善注和五臣注的看法
由于版本、合刊问题衍生出文臣注与李善注孰优孰劣的一段公案。自古以来,尊李善斥五臣是主流。
李善的《文选注》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第一部大规模的集部注释,开创一种全新的注释手段,就是征引式,主要用征引出处来达到解说词义的目的。
五臣注借助玄宗的赞赏与科举的推动等官方力量盛传不已。
李善注具有许多优点,其价值得到历代学者的充分肯定:
集成而又有所开创,具有详于释事;精于辨字、注音、释义;擅长校勘;小传与解题精核简当;旁征博引与体例严明等显著优点。
也应当看到五臣注的优点:
解词析义,疏通文意,有助理解;简而不繁,方便读者;在揭示“述作之由”方面都有不同于李善注的独到贡献,可补李善注的不足,对《文选》的流传起到很大作用等。
五臣注与李善注的不同点,由于其自身的缺点历来受到许多较低的评价:
注释体例不同。李善注详于征引而略于训释,五臣注则疏于征引而繁于训释。五臣注虽然显得通俗,但是流于浅薄。
注释质量不同,李善是精通小学、博览群书的学者,其注《文选》,详核精审。而五臣之学术远不及李善,其注《文选》,例多疏误。
校勘原则不同。李善校勘,不仅方法科学,而且态度谨慎,所以多有收获。五臣则不同,凭臆轻改,随处可见。
根据训诂体式的不同评价李善注与五臣注,则对五臣注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李善注与五臣注是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补充。李善注旨在对文学作品的源流加以探求,引导读者了解作品,从而欣赏和接受作品的内容,它适合文学的研究者使用。而五臣注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为一般的读者扫除文字障碍的需要。
五臣注采用经史注释传统的训诂方法所做的工作,应是先于李善注的基础工作,但实际上它却后于李善注产生,在编排上又置于李善注之后,便使得层次更高的读者感到五臣注的浅显和多余。
小结:对于五臣注与李善注的优劣问题,不能盲目追随,更不能矫枉过正,需要还原五臣注与李善注的本来面貌,唯有如此才能在争论交流中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