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PPT.ppt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PPT

1.2 工程处理 ①严禁围湖造田,营造林地 ②加大人为调节湖泊水位的力度 ③清淤 ④增加水体冲刷 2、化学处理方法 采用化学药剂、复合药剂、混凝剂、改良絮凝剂等作为除藻剂,将蓝藻杀灭或下沉。 目前常用的杀藻剂主要有硫酸铜、高锰酸盐、硫酸铝、高铁酸盐复合药剂、液氯、ClO2、O3 和H2O2 等 天然矿物絮凝剂——粘土(如蒙脱土,伊利土,高岭土),海泡石、滑石等 氮磷藻移出技术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研发 以粉煤灰等几种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料与壳聚糖等材料复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改性,制成粉剂或水剂母料。这种水处理剂与富营养化湖水混凝,先产生絮凝物,再用磁铁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类。 生态修复技术 1、人工湿地 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 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 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 年生长期长 具有生态安全性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1.1 表流湿地 污染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 ~ 0.9 m。主要通过植物茎叶的拦截、填料的吸附过滤和污染物的自然沉降,以及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茎、秆上的生物膜作用来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1.2 潜流湿地 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主要利用基质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表层土和基质截留的作用来净化污水 1.3 垂直流湿地 综合了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特性,水流在基质床中基本由上向下垂直流动,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系统。 1.4 复合人工湿地 指不同类型湿地(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构成的复合系统以及湿地与其他工艺(塘、生态沟渠、土壤渗滤和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改良工艺等)构成的复合系统 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优于单一的湿地系统,并且更具有稳定性和耐负荷冲击力 优点:   ①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②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③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④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   ⑤可提供和间接提供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娱乐和教育。 面临的问题 受环境条件特别是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 湿地净化效果受进水水质及水量变化影响 湿地长期运行,积累的悬浮固体增多,影响水质净化效果 湿地管理影响湿地净化水质效果 2、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是模拟自然界的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混凝土、高分子材料等作为载体和基质,种植水生植物而建立的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浮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等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作为生态景观。 种植水生植物要选择适合当地水体的品种,如在我国的江南地区,美人蕉、空心菜、水芹菜、芦苇、水花生、水葫芦、水龙、水竹、鸢尾、黑麦草、香根草、慈菇等都可以作为浮床植物。这些植物生长快、分株多、生物量大、根系发达,并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净化机理 吸收和吸附 植物根系降解 植物克藻作用 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 日光遮蔽 2002年北京首次采用人工浮床技术治理什刹海、永定河等污染水体,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太湖西五里湖的工程示范结果表明,该富营养化水体在底泥疏浚后通过设置30%(占水面积)左右的生态浮床,其透明度由25 cm提高到50 cm以上,氮、磷的净化率达到70%以上,并引来了白鹭等鸟类在浮床上栖息。 3、生物操纵 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关系,通过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控制并改善水质。在湖泊水库生态系统中,水体中的藻类除受营养物质的控制外,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也受到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调控食物链的环节来达到改善湖泊水库水质的目的。 3.1经典生物操纵理论——Shapiro等(1975)在水域生态学研究领域最先提出了经典生物操纵理论,通过人工清除水体中滤食鱼类或直接投放肉食性鱼类控制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或底栖生物食性鱼类,借此促进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底栖动物的发展,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发生。 经典生物操纵的核心:大型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摄食及其种群的建立。 浮游动物作为浮游植物的直接捕食者,其作用在藻类上的“下行效应”对于调节藻类种群结构有重要作用 大型溞在群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