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PPT.ppt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PPT.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PPT

思考1:孔子学院走向世界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说明了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意义:“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图2 汉画像石“讲经图” 思考2:观察上图,推断一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的核心是什么?这一局面最早出现于何时?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儒学思想。汉武帝时期。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认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学通史 弥补时空断点  【江苏省考试说明】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②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①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第28课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儒家思想 百家争鸣 仁 德治 私人讲学 续表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法 奖励耕战 法治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确立儒学的 的地位;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肯定”: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启用”:启用儒学之士担任重要职务。 (3)教育上“垄断”: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 4.影响 (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2)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四大派别:儒、墨、道、法。 1.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2.老子(道家学派)与墨家学派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汉代儒学可归纳为“一、二、一”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大思想:秦代,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一个目的:文化一统是为政治一统服务的。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重难点一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思想及意义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史料印证】 2.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3.道、法、墨家思想主张 (1)道家思想 史料一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导读:史料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史料二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