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附件阮泽鸿广东省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调查.doc

25.附件阮泽鸿广东省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调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5.附件阮泽鸿广东省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调查

广东金融学院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GIPP) 申请书 项 目 名 称 广东省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调查 项目负责人 阮泽鸿 所在系、专业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应用心理学 指 导 教 师 江雪华 研究起止时间 2013年 5月-- 2014 年 11月 E-Mail、QQ 243408977@ QQ:243408977 电 话 填 报 日 期 2013年3月1日 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制 2013年5月 创新项目 名 称 广东省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调查 类 型 (√)A.研究 ( )B.应用 ( )C.发明制作 申请经费 1500 起止年月 2013年 5 月至 2014 年 11 月 项目负责人情况 姓 名 阮泽鸿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91年 10 月 系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金融心理) 学 号 111625140 简介:(主要经历及已有的科技创新成果、获奖等有关情况) 主要经历及综合素质: 项目负责人在大学期间曾到贫困山区帮助贫困儿童,开展支教工作,担任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开展过儿童心理的调查工作。有调查及数据整理分析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及交际管理能力较强;思想与时俱进,紧跟党的步伐;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儿童心理学方面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普通心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spss、实验心理学等的基本原理。 获奖情况: 2011-2012学年,获得“劳经之星”先进个人三等奖。 基本情况 项 目 组 成 员 情 况 序号 姓 名 年 龄 性 别 专 业 班 级 项 目 中 的 分 工 签 名 1 阮泽鸿 21 男 应用心理学(金融心理) 1116251 组织调查工作、参与调查、访谈、论文撰写等 2 吴鸿利 22 男 应用心理学(金融心理) 1116251 数据分析、整理 3 许湘 20 女 应用心理学(金融心理) 1116251 数据分析、整理 4 黄桂焕 20 女 应用心理学(金融心理) 1116251 收集文献资料、数据 5 卢嘉玲 20 女 应用心理学(金融心理) 1116251 收集文献资料、数据 工作方案 1.当前国内外同类项目研究水平概况,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可附页) 1.1国内外研究水平概况 1.1.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国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在其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压力/逆境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Rutter于1972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报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因此研究的注意力就转向了压力/逆境对个体影响个体差异。后来,人们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儿童对压力/逆境的抗拒能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心理弹性是个体对压力或恶劣处境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并在应对压力和困境中不断发展的个性心理特征。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目前仍然众说纷纭,综合各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特质说,研究者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第二,结果说,研究者将心理弹性认为是个体遭遇逆境后的结果性表现;第三,过程说,研究者把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的发展适应过程他们强调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会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本研究就是强调心理弹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2]。心理弹性一般与压力、挫折等名词联系紧密。当面对相同压力时,不同人会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以下为一些外国学者作出的一些相关研究: Frazier和Smith(2009)在对疾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高心理弹性患者能更好的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低心理弹性患者偏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低心理弹性患者的应对方式可以增加他们与疾病的抗战能力。M-H Li(2008)在对台湾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在任何压力情境下都对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高心理弹性者能更好的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Laura和Sharon(2006)对132名大学本科生心理弹性与人格、应对方式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