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 大国利剑—中国最先进洲际导弹df—5b 东风-5b是首次于1984年亮相的东风5导弹的最新改进型产品,于2006年成功试射.这是df—5b首次公开亮相,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重型洲际导弹.df-5b可以携带10枚核弹头,采用陆基固定发射井发射,射程可达1.5万公里,是中国唯一一款可以直接打击美国全境的洲际导弹,堪称中国最重要的杀手锏. 第19课 先学自研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 2.我国航天事业仍大大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 ( ) 3.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及1965年中国研究的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 ) × √ √ 小组合作 ︱ 全班展示 ︱ 互动释疑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准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东方红一号” 卫星 1970年 载人航天 神舟号无人飞船4次成功 1999年起 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两弹 一星 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五” 2003年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1991年,1994年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64年 地位、意义 成就 时间 为国民提供电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2年 载人飞船计划决策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6月17日 1966年10月27日 1970年4月24日 两弹一星? 材料1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0月3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则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核威胁。 材料2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材料3:“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请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 ⑴ 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形成核威胁; ⑵ 中苏关系恶化; ⑶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 看看这两幅图片,大家有什么感想? 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 尸横遍野 大亚湾核电站 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三成电力供应广东电网。 可以说,核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中国发展核事业有人说: 中国是热爱和平的,而原子弹、氢弹等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祖辈父辈不会那么贫穷。 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因为研制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必须的,因为那时美国拥有核武器,一直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甚至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严重地威胁着中国的安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另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也曾与中国为敌。因此,正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中国才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了核武器。只有这样,才使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不敢欺负我们,我们的安全才能有保障,才谈得上进行经济建设。何况,中国承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表明我们是真正热爱和平的国家。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5年 生物技术 大大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1973年 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