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薏仁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ppt方案.ppt

薏仁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ppt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薏仁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ppt方案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郭城 学生姓名:王沁 学 号:132102102 薏仁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 汇报提纲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三、进度安排 * 课题研究背景 古代人把薏仁看作自然之珍品,用来祭祀,现代人把薏仁营养丰富的盛夏消暑佳品,既可食用,又可药用。是典型的“绿色食品”。 多酚是促进健康作用的化合物。它存在于一些常见的植物性食物。可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和保鲜剂。 非天然的抗氧化剂毒副作用大,热稳定性差,抗氧化效率低,应用范围狭窄,抑菌效果差。 * 课题研究意义 国内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抗氧化剂仍为合成的抗氧化剂 合成抗氧化剂的缺点:? 1毒副作用? 2热稳定性差 3抗氧化效率较低 4应用范围较狭窄 5抑菌效果差 多酚抗氧化剂的优点 1抗氧化能力强 2来源充足 3价格廉价 4无毒副作用、对人体无害、使用安全? * 国内研究现状 抗氧化剂按来源分为合成抗氧化剂和天然抗氧化剂两大类,我国由于食品添加剂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合成抗氧化剂,由于合成抗氧化剂的毒性问题,近年来,开发利用天然抗氧化剂已成为当今食品科学发展的趋势。 现在市面上的视频使用的抗氧化剂多为合成抗氧化剂,其缺点明显,对人体危害也较大,而使用天然抗氧化剂的食品几乎没有,多酚作为一种优秀的天然抗氧化剂,对其的提取和抗氧化性的研究势在必行 * 实验内容 本课题采用福林酚—标准曲线法来测定薏仁中多酚的含量,从清除·OH的能力,清除O2-·的能力,清除DPPH·的能力三个方面对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测定。从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四个方面对多酚提取率进行实验 本课题研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1、对薏仁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2、对薏仁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 * 实验方案 薏仁多酚的提取工艺流程 薏仁 烘干 粉碎 脱脂 离心 乙醇提取 测吸光度 操作要点 :取一定质量质地均匀的薏米,用蒸馏水快速以去除杂质,置于恒温干燥鼓风箱中,80℃干燥8h,真空冷却备用。将干燥后的薏米研磨碎,过80目筛,得到薏仁粉末,加入石油醚,利用索氏抽提法脱脂。脱脂后加入无水乙醇,搅拌均匀。充分混匀后2500×g离心10min,收集上清提取液,滤渣用乙醇再度提取,重复三次,收集全部上清提取液后在45℃旋转蒸发治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值。 * 薏仁多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选择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四个因素,以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工艺条件。薏仁多酚的含量采用福林酚—标准曲线法进行测定。 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2h、料液比为1:10、乙醇浓度为70% * 薏仁多酚抗氧化性的测定 1、清除·OH的能力:利用Fenton反应法产生·OH,以·OH氧化水杨酸产生有色物质,该产物在510nm处有强吸收峰。若体系中加入清除·OH的物质,则会减少有色物质生成,降低吸光度。 2、清除O2-·的能力:采用邻苯三酚氧化法。 3、清除DPPH·的能力:精确吸取样品溶液各2mL,分别与浓度为2×10-4mol/L的DPPH·无水乙醇溶液混合,摇匀后放置30min。以相对应的溶剂(2mL蒸馏水与2mL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为对照,测定上述溶液在517nm处的吸光度值A1。精确吸取样品溶液各2mL,分别与2mL蒸馏水混合均匀后,以蒸馏水为对照,分别测定各混合液在波长517nm处的吸光值A2。精确吸取2×10-4mol/L的DPPH·无水乙醇溶液2mL与蒸馏水混合均匀后,以相对应的溶剂(2mL蒸馏水与2mL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为对照,测定上述溶液在517nm处的吸光值A0。 * 五、进度安排 进度安排: 明确课题研究内容、任务、研究进度及基本要求。 2016.10.20前 撰写开题报告书,完成外文翻译和文献综述。 2016.10.21—2016.10.26 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到相应结果,达到研究目标。 2016.10.27—2017.01.01 按相关规范撰写论文初稿,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2017.05.01—2017.05.15 将毕业论文文本及相关材料提交指导教师,并做好答辩准备。 2017.05.16—2017.06.02 参加小组答辩。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