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腔溃疡的中医诊疗策略20160513PPT
辨脏腑,宜从三焦定位 1 从火治,当分实火虚火 2 明药性,参合辨证辨病 3 内容提要 重外治,提倡内外联用 4 一、辨脏腑,宜从三焦定位 辨脏腑,宜从三焦定位 薛己《口齿类要·口疮》作为我国第一部口腔疾病的专著,提出从三焦诊治口疮的原则:“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可资临床参考。 《灵枢》: “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口舌为心脾外候。” 《素问》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证治准绳》:“心脉布于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 《寿世保元》 :“一论上焦虚热,发热作渴,饮食劳役则体倦,此内伤气血,而作口舌生疮者....一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上 焦 病机关键:心火上炎 上 焦 证候特征 口疮灼热疼痛,表面多黄白分泌物,舌面疼痛,心烦,尿短赤或有灼热感,舌尖红赤,苔黄,脉滑数。 中 焦 口腔溃疡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肝炎等有关。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溃疡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其中9%以上有消化性溃疡。 《灵枢》“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若经络否涩,气血壅滞,则生于热,热毒之气,在于脏腑,搏于心脾,蕴热积蓄,日久不能消散,上攻于口舌,故生疮久不瘥也。” 中焦—胃 病机关键:胃热上扰 证候特征 病较急,病灶多,表面多黄白分泌物,周围红肿热痛, 牙龈肿痛,口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中焦—胃 《证治准绳》:“脾脉布于舌下,若脾热生痰,痰热相搏,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 《丹溪心法》:“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 《奇效良方》:“夫口者,足太阴之经,脾之所主,五味之所入也。……口疮者,脾气凝滞,风热加之而然。医疗之法,各随其所因以治之。” 《万病回春·卷五·口舌》:“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若见脉虚,中气不足。” 中焦—脾 病机关键:脾经积热,挟湿上攻 脾气(阳)不足,土不伏火 证候特征 脾经积热 口腔黏膜多处糜烂生疮,以口唇内侧为主,疮面覆黄苔,灼热疼痛, 口渴不欲饮,大便或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气(阳)不足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色淡红,神疲乏力,劳累易诱发,饮食少思, 大便不实,或手足畏寒怕冷,腹部冷痛,服凉药反加重。 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弱 中焦—脾 证候特征 多见于女性患者,口疮位于舌侧边缘,常随情绪的波动或月经周期而复发和加重。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酸。 舌苔黄,脉弦数。 下焦——肝 病机关键:肝经郁热 《内经》“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 《寿世保元》:“如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口疮者,下焦阴火也。……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若从脚起,乃无根之火。” 下焦——肾 病机关键:阴虚火旺 阳虚火浮 证候特征 阴虚火旺 溃疡色鲜红,数量多,疼痛昼轻夜重,伴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腰膝酸痛,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阳虚火浮 口舌生疮,疮面色淡,周围不红,久治不愈,伴下肢不温,上半身怕热,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尿频清长,或夜尿多,舌淡,脉沉细。 下焦——肾 二、从火治,当分实火虚火 立论依据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诸病源候论》:“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仁斋直指方·卷二十一》:“唇舌焦燥,口破生疮者,盖心脾受热所致也。” 《证治准绳》:“心脉布于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脾脉布于舌下,若脾热生痰,痰热相搏,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 从上焦治-清心火 代表方 导赤散合泻心汤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生地黄、木通、 生甘草梢、竹叶 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 黄连、黄芩 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 清心莲子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炙甘草、柴胡、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耆(蜜炙)、人参 。 从中焦治——治胃 代表方 清胃散(《脾胃论》) 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牡丹皮半钱,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升麻一钱 清胃泻火汤 连翘、桔梗、黄连、黄芩、栀子、干葛、元参 、升麻、生地、薄荷、甘草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治当以清胃泻火汤主之,此正治之法也。”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连翘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