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技术与能源-(一)
油料植物 ? 向日葵、棕榈、椰子、花生、油菜子和巴巴苏坚 果 藻类产油 ? 藻类能产生大量的脂类,可用来制造柴油及汽油。 早期,英国《新科学家》曾报道,美国设在科罗 拉多州的太阳能研究所用一个直径20m的池塘养 殖藻类,年产藻4吨多,可产油3000多升。目前, 这个研究组正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开发能产更多 的油脂类的藻类,研究目标是想在2010年前,用 藻类生产的汽油能提供美国机动车所用燃料总量 的8%~10%。 甲烷与燃料源 ? 甲烷气可产生机械能,电能及热能。目前甲烷已作为一种 燃料源,并可通过管道进行输送,供给家庭及工业使用或 转化成为甲醇作为内燃机的辅助性燃料。 ? 天然气气源是由远古时代的生物群体衍变而来,通过钻井 开采获得的,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在地表也存在甲 烷,它主要来自于天然的湿地、稻根及动物的肠道内发酵 而释放的,其相对总量大约分别为20%、20%及15%。家 养的牲畜是动物释放甲烷的主要来源,大约占所有动物释 放甲烷量的75%。而人类仅占0.4%。 ? 甲烷被认为是起着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它很有可能 对未来温室效应起着总效应的18%~20%的作用。 生产甲烷的生化机制 ? 厌氧微生物可通过厌氧发酵途径生产甲烷。 整个发酵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①初步反应:利用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及变 形杆菌属等微生物把纤维素、脂肪和蛋白质等很 粗糙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的混合组分。 ②微生物发酵过程: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可溶性组 分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作用转化成有机酸。 ③甲烷形成:通过甲烷菌把这些有机酸转化为甲 烷及CO2。 显然,甲烷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若干 种厌氧菌参与该反应过程。 * * 生物技术与能源 煤炭 石油 不可再生 能源 天然气 太阳能 风能 水电能 可再生 能源 生物能 海洋能 地热能 生物技术与能源 微生物与石油开采 未来石油的替代物—乙醇 植物“石油” 甲烷与燃料源 未来新能源 微生物与石油开采 ? 微生物勘探石油 ? 微生物二次采油 ? 微生物三次采油 微生物勘探石油 1937年,地质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直接分 析底土(原生风化土)中的烃含量(气测法),并 用于判断地下油气的储存量时,发现油区底 土中的重烃含量与季节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这种依季节而变的起因是由于微生物活动引 起的。因而提出了油气田中的气态烃可借扩 散方式抵达地面,及地表底土中存在能利用 气态烃为碳源的微生物等看法。此外,这些 菌在土壤中的含量与底土中的烃浓度存在对 应的关系,所以可作为勘探地下油气田的指 示菌。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期间,随着 微生物培养技术及菌数测定方法的不断改 进,利用微生物勘探石油这项技术得到迅速 发展。 石油中的甲烷、乙烷和丙烷组成了石油中的 气相成分。在石油蕴藏地区,这些气体可以冒到 地表,并能为专一的烃利用细菌的生长提供营养。 所以,当一些地方发现有这类细菌大量生长时, 就提示着这些地区附近可能有石油沉积。但甲烷 分解细菌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指示菌,因为在生物 学的许多代谢过程中,均能产生甲烷,故甲烷的 存在并不提示着一定有石油存在。而乙烷由于生 物学上并不大量产生,因此,乙烷的出现就指示 着有石油蕴藏在附近地区。所以乙烷分解细菌常 作为探明石油矿藏的一个指标。 微生物勘探石油 微生物二次采油 基本原理: 利用微生物能在油层中发酵并产生大量的酸 性物质及H2、CO2及CH4等气体的生理特点。微 生物产气可增加地层压力,提高采油率。而且微 生物产生的酸性物质可溶于原油中,降低原油的 黏度,使原油能从岩层缝隙中流出而聚集,便于 开采。此外,微生物还可产生表面活性剂,降低 油水的表面张力,把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分解成短 链化合物,使之更加容易流动,避免堵住油井输 油通道。 微生物二次采油 ? 例如,磺弧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许多微生物 能在油层上生长繁殖,它能代谢产生一定量的酸及 H2、CO2等气体,改善油层的黏度及增加气压,从 而使油田中剩余的油继续向上喷。试验结果表明, 微生物技术处理后的采油量可提高20%~ 25%, 有时甚至高达30%~34%。 ? 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口40年井龄的油井中,加入蜜糖 和微生物混合物,然后封闭,经细菌发酵后,井内 压力增加,出油量提高近5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 研究院和工业研究所组织的地学勘探部也曾利用细 菌发酵工艺使油井产量提高近50%,并使增产率保 持了一年。英国某公司也曾在英格兰南部的石油开 发区中用细菌发酵技术使产油率提高近20%。 微生物二次采油 基本原理: 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构建能产生大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