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3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VIP

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3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 (北宋)晏几道 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遏云③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 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记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词的上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示要结合这首词的上片来赏析。起首一句写女方为送别而唱梅花曲词,着一“香”字,极言其唱得既甜美又饱含感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真正的梅花,又以红梅之香比喻乐声,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这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次句“柳枝桃叶尽深藏”,“柳枝”“桃叶”,语意双关。亦人名,亦歌名,又与首句“红梅”字面相应。“尽深藏”,运用了对比手法,是说其他歌女及所唱的曲子都远不及这位歌女和她的“红梅”曲。“遏云声里送离觞”,“遏云”,谓歌者声调高亢激越,使天上的行云为之而停止。 答案 修辞手法: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 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杨柳枝》《桃叶歌》与这位歌女所唱的梅花曲词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云声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 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 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任选其二即可) (二)表达方式类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 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②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三)表现手法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落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ɡ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全词的角度鉴赏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一般不从修辞角度入手。其次,正确定位诗歌类型(叙事、说理、描写、抒情),这首词属于抒情词:上阕从情景关系入手;下阕叙事抒情,抓住叙事部分用典抒情的特点,以及今昔感情的对照等角度赏析;另外词中感情信息的词眼颇多,也属于直接抒情。 答案 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②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答出两点即可) (四)结构技巧类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注]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生活在晚唐。 诗的最后两句写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