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教师代表讲话.docVIP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教师代表讲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教师代表讲话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教师代表讲话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说几句话。接到学院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开始想应该说些什么?我忽然发现一个不期而遇的巧合,就是今年是我进入新闻学院工作整整二十周年,也就是我从教整整二十周年的纪念,新闻学院84年的辉煌历史,我也见证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岁月。回想起二十年前的今天,1993年的初秋,不记得是否也象今天这样阳光温煦,只记得怀揣尚未捂热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博士学位证书,也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图书馆旁边的老文科楼 2、3两层,新闻学院所在地。当时的院长,丁淦林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一间简陋的堆满书报的办公室,让我坐在他的对面,很郑重地对我说,你是从中文系来的,没有经过新闻训练,你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到媒体去实习,培养 新闻感 。于是,我怀揣着张骏德老师给我开的介绍信,开始闯入到上海电视台著名的 新闻透视 栏目组,跟随记者四处采访;几个月后,我又闯入 纪录片编辑室 栏目组,开始跟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后来,则是中央电视台 ,并以不同的方式与他们合作,这是我对中国传媒业参与式田野调查的开始,这要归功于新闻学院的传统。由此,我的专业研究方向也与中国的电视发展与新闻发展结合在一起。1993年,当时复旦新闻学院的广电专业尚未建系,虽然我们广电专业1984年在全国就率先创立,但是在我进入新闻学院的时候,广电只有专业主任张骏德老师,光杆司令,我成为他的第一个兵。现在张老师已经退休,我也成了广电系的老人,真是令人感慨。岁月匆匆,二十年的时间,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也已经上大学了,可以在现场与大家坐在一起了。从那时到现在,广电系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在全院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长足的发展。但是对我来说,真正的起点却是在丁淦林老师的办公室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无痛苦地被迫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学象牙塔里走出来,从所谓小资趣味里走出来,来面对这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剧烈的发展与变革,并从中寻求自己的学术道路。在这二十年中,我其实也是不断地回想和思考丁老师说的 新闻感 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对于学新闻的和做新闻研究的人来说, 新闻感 是最重要的?2017年9月,丁老师不幸去世。其亲属为他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作为纪念文集。这本文集既是丁老师的个人学术史,也是新闻学院的发展史,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史。我读完之后,才觉得真正触摸到一些他对 新闻感 的理解。在丁老师从教一生的经历看,最重要的事情可以说是两件: 一件是与第一线新闻实践的有机联系。1954年他在复旦新闻系大四年级的时候,大实习去安徽的淮南记者站,到淮南煤矿采访,走遍了主要矿井,竖井、斜井,爬行到掌子面,每次下井要走一二十里,手脸皆黑。到淮河大水现场采访,亲眼目睹工人家属把自己的房屋腾出了,让被淹的农民住,目睹穿着背心和短裤的几位干部在堤坝上讨论,其中一位是省委书记曾希圣。1957年,丁老师带学生在江苏徐州实习,下农村采访,和当地记者一样,背包里带着煎饼和咸菜,就着河水吃。睡到半夜,听到人大喊 水来了 ,大家就一起转移到高地去, 的确很辛苦,有危险,但心无杂念 。丁老师,包括今天在座的很多老师,他们这一辈新闻学研究的学人,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获得 新闻感 。而所谓 新闻感 就是对社会发展脉动的把握,就是保证新闻实践的第一线永远是其学术研究问题意识的来源,这样,新闻与学术才能够生生不息。另一件是丁老师对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与执着。丁老师回忆王中教授受到批判的时候,新闻学院的师生挺身而出,批评当时的《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方令儒《大学语文》、周谷城、周予同《中国通史》、漆琪生《政治经济学》、胡曲园《辩证唯物主义》、贾植芳《苏俄文学》等等,我的导师蒋孔阳先生也曾到新闻系给本科生上课。今天,新闻学院本科二加二的通识教育体制的改革,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回归。它要培养的应该是真正具有学术精神和学术视野的年轻一代新闻人才。诚然,今天中国社会已经与丁老师那一辈成长的环境完全不同了。甚至与二十年前也大为不同。二十年前,我坐公交车到电视台的栏目组,推开门就进去了。到新闻学院找各位老师,也是敲敲门就进去了。但是现在从电视台到新闻学院,到处充满了门禁,没有许可不得进入。我读大学的时候,班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今天,农村来的新同学已经很少了。前些天,童兵教授作为志德学院的院长迎接报到的新生,有人问,是否有家境不好的同学,他说一个也没看到,因为他问的同学们,都拥有手提电脑。今天新闻业的发展与实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新技术、新产业、新兼并、新垄断,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也同时降临。媒体从业人员的理想信念大幅下降,社会对媒体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新闻生态恶化,不实新闻和谣言充斥,传统媒体利润下滑,严肃媒体难以自保,资深记者纷纷出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