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结构
第二章 产业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质”的角度: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到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应。 “量”的角度:研究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产业关联理论)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配第( 17世纪) 发现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1672《政治与算术》 魁奈 1758《经济表》、《经济表分析》 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 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和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 土地所有者阶级,即通过地租和赋税从生产阶级那里取得“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仆从、君主、官吏等。 不生产阶级,即不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工商资本家和工人。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30、40年代) 赤松要(日本)的“雁行形态理论” 库兹涅茨(美国) 里昂惕夫 克拉克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60年代) 库兹涅茨(美国) 里昂惕夫 刘易斯 罗斯托 钱纳里 霍夫曼 筱原三代平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1、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1)古典增长理论(斯密、李嘉图) 剩余出现 资本积累 劳动力需求 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 (2)哈罗德-多马 G=s\c 证明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资本产出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此模型强调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投资,投资起双重作用,既创造需求,又创造生产能力,但这一模型也未将技术进步因素和结构变化因素考虑进去。 (3)索罗 Q=f( K. L. t ) 此模型清楚地显示了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的观点 (1)结构主义观点: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2)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区别:(前提、假设) 传统:均衡竞争,即经济制度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维持均衡价格。 结构: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提,资本、劳动在不同部门使用,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性差别。 (3)克拉克、罗斯托、钱纳里 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人均收入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资源再分配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比对于发达国家更重要。 3、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 (1)库兹涅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