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八年级语文下册_马说.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下册_马说

马 说 成都青白江中学——邓敏 内容感知 本文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基础梳理 一、字音 骈死(pián) 槽枥(cáo lì) 一食(shí) 粟(sù)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不以千里称也(chēng) 二、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一个“食”通“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 三、词义 1.一词多义 策:(1)鞭策,驱使,动词。如:策之不以其道。(2)马鞭,名词。如:执策而临之。 食:(1)餐、顿,量词。如:一食或尽粟一石。(2)通“饲”,喂养。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能:(1)能够。如:安求其能千里也?(2)能力,本领。如:虽有千里之能。 2.词类活用 辱:辱没。形容词作动词。如: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形容词作动词。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行千里。数量词作动词。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鞭策,驱使。名词作动词。如:策之不以其道。 尽:使……尽;竭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3.文言虚词 之:(1)代词,代千里马。如:执策而临之。(2)音节助词,无意义。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以:(1)介词,拿。如:不以千里称也。(2)介词,按照。如:策之不以其道。 其:(1)表反问,难道。如:安求其能千里也。(2)表推测,恐怕。如:其真不知马也。 而:(1)转折连词,却。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顺承连词,来。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文:日行千里的马。 五、文学常识 1.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剖析: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而埋没人才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剖析:这一句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把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和摧残人才的谴责表达得极为强烈,酣畅淋漓。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剖析:这个结句,点明了文章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二、重点语段 “世有伯乐”至“不以千里称也”。 剖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章一开头就是不平和牢骚。为什么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这句话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正面意思,而在于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是说:世上没有伯乐那样识马的人,虽有千里马,也只能被埋没,永远不会被发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第一句话还只是一种不平和牢骚,那么,这句话便是一种愤怒了。所谓“千里马常有”,就是说任何时候都是有千里马的。“而伯乐不常有”,则是说识马的伯乐,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这也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识马的伯乐,这还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愤怒的否定吗? 在现实生活中,既然根本就没有识马的伯乐,那么,虽然是名贵的千里马,也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见称于世了。这自然不是千里马的过错,而是人的愚蠢。对于这样愚蠢的人,不言而喻,只配给他以轻蔑! 审美鉴赏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