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河大桥1号桥设计开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港河大桥1号桥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东港河大桥1号桥设计 学 院: 交通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 土木工程 姓 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 三 月 二十一 日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概况(选题的意义包括课题的来源和课题意义): 课题来源:教师假拟 课题意义:随着高强、高性能、轻质混凝土的发展,及高强、低松弛钢材的发展,纤维聚合物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发展,使中小跨桥梁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种桥梁形式将会在公路及城市道路引桥中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设计原理[1][12]、桥梁工程[2]、基础工程等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以后在工作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为今后从事桥梁设计及施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 T型桥梁在我国公路上修建最多,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建造了许多T型桥梁,这种桥型对改善我国公路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公路上修建了几座具有代表性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或桥面连续)如河南的郑州、开封黄河公路桥,浙江省的飞云大桥等。T型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已经很少,从16m到50m跨径,都采用预制拼装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桥。 预应力混凝土[4]简支T型梁桥是预应力桥梁的一种,前中小跨径桥梁应用最广泛的是混凝土梁式桥。这两种桥梁具有能就地取材、工业化施工、耐久性好、适应性强、整体性好以及美观等许多优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更兼有降低梁高和跨越能力大的长处,特别是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为现代装配式结构提供了最有效的接头和拼装手段,使建桥技术和运营质量均产生了较大的飞跃。 从受力特点上看,混凝土梁式桥分为简支梁(板)桥、连续梁(板)桥和悬臂梁(板)桥。简支梁桥属静定结构,是建桥实践中受力和构造最简单的桥型,应用广泛。通常在跨径25m~50m时,采用预应力装配式简支T梁,其优点是构造简单,整体性好、接头也方便。 (1)基本原理 预应力混凝土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人们对预应力原理的应用却由来已久。也有利于恢复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如中国古代的工匠早就运用预应力的原理来制作木桶。木桶的环向预压应力通过套紧竹箍的方法产生。只要水对桶壁产生的环向拉应力不超过环向预压应力,则桶壁木板之间将始终保持受压的紧密状态,预压应力通过两端锚具传给构件混凝土。木桶就不会开裂和漏水。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虽高,而抗拉强度却很低,预应力筋可先穿入套管也可以后穿。通过对预期受拉的部位施加预压应力的方法,就能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低的弱点,达到利用预压应力建成不开裂的结构。 (2)发展史 将预应力的概念用于混凝土结构是美国工程师P.H.杰克孙于1886年首先提出的,1928年法国工程师E.弗雷西内提出必须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以减少混凝土收缩与徐变(蠕变)所造成的预应力损失,使混凝土构件长期保持预压应力之后,预应力混凝土才开始进入实用阶段。1939年奥地利的V.恩佩格提出对普通钢筋混凝土附加少量预应力高强钢丝以改善裂缝和挠度性状的部分预应力新概念。1940年,英国的埃伯利斯进一步提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与非预应力配筋都可以采用高强钢丝的建议。 预应力混凝土的大量采用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西欧面临大量战后恢复工作。由于钢材奇缺,一些传统上采用钢结构的工程以预应力混凝土代替。开始用于公路桥梁和工业厂房,逐步扩大到公共建筑和其他工程领域。在50年代中国和苏联对采用冷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作出了容许开裂的规定。直到1970年,第六届国际预应力混凝土会议上肯定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合理性和经济意义。认识到预应力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构材料,而是同属于一个统一的加筋混凝土系列。在以全预应力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为两个边界之间的范围,则为容许混凝土出现拉应力或开裂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范围。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对结构功能的要求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合理选用预应力的大小,以寻求使用性能好、造价低的最优结构设计方案,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思想上的重大发展。 (3)新材料,新工艺 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始创于德国,兴起是在50—60年代美国。无粘结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的一种新的施工工艺,其做法在预应力丝束表面涂防腐涂料并用塑料管包裹后,如同普通钢筋-预先铺设在支好的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达到强度后进行张锚固。由于其具有无需留孔与灌浆、孔道摩擦力小、预应力筋易形成跨度曲线、施工简便等优点,近年来得以推广并广泛应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