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学]工程地质学课件 第三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地下水知识补充 一.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 二.含水层与隔水层 三.地下水分类 四.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饱水带 特点: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 ?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①重力水,②结合水 ?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续的)→ 传递压力→ 在水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 ?意义: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力水涌出来! 二.含水层与隔水层 划分原则:在地下水位以下,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划分 含水层: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弱透水层: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驱动),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 概念的相对性 上述的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划分,有几个模糊概念“相当水量,微不足道,较大水力梯度”等。 ?在“地质学”思考问题中,通常很难用严格的“是与非”的逻辑思维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和模糊的概念,这样更切合实际。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划分是相对的,满足需要就可以了, 在某处打一口井,出水量80m3/d ,作为小规模的供水,不能满足需要,地层定为隔水层; 但作为饮料厂的装瓶生产,水量又能够满足需要,该地层就会定为含水层。 再如,某种岩层的渗透性比较低,从供水的角度,它可能被看作隔水层,而从水库渗漏的角度,由于水库的周界长,渗漏时间长,此类岩层的渗漏水量不能忽视,这时又必须将它看作含水层。??? ??严格地说,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绝对不发生渗透的岩层,只不过某些岩层(如缺少裂隙的致密结晶岩)的渗透性特别低罢了。从这个角度说,岩层之是否透水(即地下水在其中是否发生具有实际意义的运移)还取决于时间尺度。当我们所研究的某些水文地质过程涉及的时间尺度相当长时,任何岩层都可视为可渗透的。 随着模拟技术的发展,现代水文地质学在分析与模拟时,不再将地层简单的划分为“含水或隔水层”的了,采用模糊数学的研究方法,给个相当于隶属度的1和0之间的任一个数,如0.8,0.75,0.7,……0.3等等;引用地层的“透水性”描述地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地下水分类 ?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之,包括包气带中和饱水带中的所有水。 ??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岩层空隙中的水(饱水带中重力水)。 ??地下水分类依据 ???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埋藏条件(赋存部位):包气带(上层滞水)、饱水带(潜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分类表 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与埋藏条件划分地下水的图示 1.潜水及潜水含水层 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潜水的水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 潜水不承压,通常在重力作用下由位置高的地方向位置低的地方作下降运动,发生径流。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一般地,房屋建筑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多为潜水 潜水特征 1)补给:降水入渗,河湖入渗 ?2)排泄:泉,河,蒸发 ?3)动态:补给或排泄通过含水层厚度变化而储水与释水! ?4)水循环交替迅速:水循环周期短,更新恢复快 ?5)影响因素: ???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明显,变化快(水量、水位季节性变化) ????受人为因素影响也显著,易污染 ????潜水的基本特点是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决定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其埋藏特征——位置浅且上面没有连续的隔水层。 ????潜水研究方法之一:绘制潜水等水位线 2.承压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 基本要素与特征 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 ????隔水顶板 ????隔水底板 ????承压含水层厚度(H) ????埋深(D) ????⑥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线的连线(面),此线是虚拟的(如图有压管) ????⑦承压高度:含水层某点的承压高度数值上等于该点的测压高度 ????⑧补给区:仅分布于出露区 ????⑨承压区:含水层中具有承压高度的分布区 ????⑩排泄区: ????⑾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接区 主要特征(与潜水相比): 补给与排泄:有限区域与外界联系,水循环迟缓,水交替慢,平均滞留时间长(年龄老或长)——恢复性差。 水化学:变化较大,一般矿化度较高,可以保存很“古老”的水。 ?动态:要稳定些,如果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则调节能力很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不变,储水与释水时,厚度是如何进行的? 研究方法之一:绘制承压含水层的等测压水位线图(加地形等高线) ?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