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间作体系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进展;目 录; 间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合理的间作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粮食单产和土地利用率,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1、2]。小麦//蚕豆是云南小春作物的一种传统种植方式,而且小麦//蚕豆也是运用比较成功的组合。
;一、前 言;一、前 言;;
王建湘等[10]就南方丘陵山地梨园间作旱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园间作旱稻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相应地降低了土壤的容重,而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的增加,则扩大了作物可利用水的范围。
[10]王建湘等.中国水土保持,2007
;[11]常介田等.果树学报,2012; 林培群等[12]研究了桉农间作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桉农间作能较好地改善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间作地各层土壤平均容重、非毛管孔隙度降低了,土壤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都提高了。;
谢英荷等[13]通过对我国北方枣麦间作区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枣麦间作这一种植方式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孔性的改善,提高土壤的保蓄性, 有效的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 沈洁等[14]研究茶树与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间作能改善土壤温度和物理性状,且随着间作密度的增加其效应更加明显。;2、间作体系中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 章铁等[18]就栗茶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栗茶间作模式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单作模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脲酶酶活性与速效钾、全氮、全磷、有机质、水解性氮、全钾 和速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水解性氮和有机质极显著正相关; 蔗糖酶与速效钾和全钾极显著正相关。
[18]章 铁等.中国农学通报,2008; 张恩和[19]用盆栽法和根系栽培法对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2种模式研究发现,间套种植提高了根系酸性磷酸酶的分泌量;
P.K.Ghosh等[20]发现大豆间作高粱,使土壤中脱氢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得到提高。; 王平等[21]就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玉米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以改善土壤酶活性.
刘均霞等[22]通过盆栽试验表明间作体系中玉米、大豆根际土壤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相应单作.; 张智晖等[23]通过大田试验就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和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各耕作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覃娟等[24]研究了甘蓝与水萝卜间作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及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作明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了土壤养分, 提高土壤酶和微生物的活性, 加速有机物的矿化。; 蔡倩等[25]就科尔沁沙地南部果//草(粮) 模式对土壤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间作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酶活性, 与徐雄等[26]和龙妍等[27]研究结果一致。3个间作处理酶活性在果树和间作物生育旺盛期出现高峰。说明土壤酶活性与果树和间作物的生长发育表现出良好的协调关系, 对于满足其不同时期营养有积极的作用[28]。同时3个间作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增强, 促进了土壤C、N、P素的营养循环, 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能力, 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29]。;
耿广东等[30]就玉米与姜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其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大于脲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放线菌数量与两种酶的相关性大于其他两类微生物与两种酶的相关性,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的正相关.
[30]耿广东等.土壤通报,2009
;3、土壤酶活性影响因素;土壤酶的研究与土壤微生物研究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31] ,放线菌、真菌和细菌等是土壤酶的主要来源。
沈宏等[32]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壤质褐土微生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微生物检测培训演示幻灯片.ppt
- 微生物菌剂的功能与使用演示幻灯片.ppt
- 微生物农业演示幻灯片.pptx
- 微生物生态演示幻灯片.ppt
- 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演示幻灯片.ppt
- 微生物实验-细菌培养、接种演示幻灯片.pptx
- 微生物学演示幻灯片.ppt
- 微生物药物演示幻灯片.ppt
- 微生物应用技术-常见的细菌演示幻灯片.ppt
- 微生物与健康演示幻灯片.ppt
- 2-红河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复核评分表(2022年修改版).docx
- 6.锡通项目2018年下半年工作会汇报材料(2018.7.9).docx
- 2018道路工程知识点汇总(新版).docx
- 附件3:月度生产例会安全汇报资料-站台门项目部.docx
- 附件2:广东建工集团2018年度科技成果汇总表.DOC
- 马武停车区、三汇停车区停车位管理系统,0#台账缺量.doc
- 攀成钢委办发〔2015〕19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与追究办法).doc
- 1-红河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复核评分表(2022年修改版).docx
-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第四工程分公司项目经济合同结算管理办法(修订).doc
- 厂站安全操作规程汇编.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