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培训课4件三字经推拿穴位版演示幻灯片.ppt

小儿推拿培训课4件三字经推拿穴位版演示幻灯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6、按皮肤:主要检查皮肤温凉及汗湿干燥情况。皮肤汗多为阳气不足;肤热无汗为热闭于内;肤热汗出为热熏于外;皮肤干燥干瘪不起为吐泄阴液耗脱之证。 (三)辨斑疹 斑和疹是见于皮肤粘膜的两种疾病体征。凡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颜色红紫,压之不退色的称之为斑,凡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周围有红晕,压之退色称之为疹。 第二章 一般来说,斑属于血分,为热入血分 或气不摄血所致;疹属气分,为风热郁于肺卫发于肌肤,同时扰动营血所致。班和疹多见于外感温病和许多传染病的病程之中,是湿热邪毒外透的一种表现,其疹宜松活而不宜紧束,宜散在稀疏而不宜密集成片。 (1)斑:小儿温病发斑可见于流脑,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疾病中。斑点稀少而斑色红艳为热毒较轻;斑点大片而斑色红紫为热毒较重,病多危重;杂病发斑可见于紫癜等疾病;斑色淡者为气不摄血,斑色深者为血分热盛。在临床上一般斑色红艳而鲜者为初发,斑色紫暗而晦者为久发。 (2)疹:包括细疹,疱疹,风团等不同。细疹:疹点细小如麻粒,色红,可发于全身,主要有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烂喉丹痧等。 推拿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手法。 1、推法: 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 推法 补法一由指尖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 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向里为清) 清法(泻法)一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 清补法一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者为清补) 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 2、拿法, 医者右手拇食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 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 3、揉法,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忠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 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 4、运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多用于面型穴位。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穴。 5、捣法: 医者以左手托住患儿之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 6、掐法: 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胖感称为掐法。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 7、分法: 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 8、分筋法: 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适用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用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 附:提捏手法: 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例如:提捏大椎穴。 取穴方面: 取穴少,主要穴位三十几个,临床常用穴位有胃经、板门、脾经、大肠经、肝经、肺经、八卦、四横纹、小天心、五指节、精宁、威灵、二马、外劳宫、一窝风、天河水、六腑穴。小天心、五指节、精宁、威灵常作为结束手法取穴。 取穴部位比较单一,以左上肢肘以下穴位为主,患儿接受治疗时坐位即可,右手可自由活动,患儿乐于接受。如治疗小儿脾虚泄泻,取清补大肠经、补脾经,结束手法取捣小天心,掐五指节、精宁、威灵。穴位全在左手。不需要身体其他部位的操作。 特点 临证取穴一般不超过3—5个,还常用独穴 ,即每次治病只取一个穴位,在一定的情况下,只要一个穴位多推久推,坚持下去,以得效为度。特别是对急性病更主张用独穴,临床证明这一疗法有效,为其他推拿学派所无。徐氏举出26个独穴,其实凡是久用无弊疗效明显的穴位都可以用独穴。把穴位的功效和药物相匹配,《推拿三字经》云:“今定独穴,以抵药房;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明确了独穴治病的功效,使临床选穴更加明确,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如小儿泄泻,出现吐泻交作,则取板门独穴,久推以缓解为度。 手法操作方面 手法操作简单,常用手法只有推、揉、运、捣、掐五个常用手法。线形穴位常用推法,点形穴位常用揉法、捣法、掐法,环形穴位常用运法。清肝经和清肺经可联推,这样既可省力又可省时,临床习惯称其为平肝清肺。操作频率快,每分钟150-300次为宜。 重用清法,治疗以清法为主,少用补法,符合小儿临床以实证、热证居多,治疗应以清法为主的临证特点。手法补泻特点为,线形穴位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往返推为平补平泻,这是一般规律,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向心推为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