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法学]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学]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的客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的客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的特征 (一)法定性 (二)客观性 (三)侵犯性 (四)必要性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组成要件 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 四、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有助于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 有助于正确分析的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 有助于正确量刑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非危害行为 行为 危害行为 非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 非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 危害行为,指行为人在其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身体的动静。其特征是: 1.危害行为是表现于外部的行为人的身体的动静,这是危害行为的客观外在特征。称为“体素”。 2.行为人的身体的动静是由行为人的意志(不是非曲直心理态度)支配的。这是危害行为的主观内在特征,称为“心素”。 3.由行为人的意志(心理态度)支配的身体的动静,必须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这是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单纯的思想不能影响社会关系的性质并对其造成损害或者威胁,只有思想外化为行为,才能具有社会危害性。 上述三个特征是每一个危害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 基于上述特征,下列行为不是危害行为: 第一,缺乏意识和意志因素(主观内在特征)的行为:(1)身体的条件反射行为;(2)睡梦中的言谈举止;(3)不满14周岁或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的行为;(4)精神病人实施的有害于社会的行为;(5)意外事件中的行为,由于不能抗拒、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6)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时的行为。 第二,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当然不是危害行为。包括:(1)合法行为;(2)正当行为。 讨论案例: 大学生甲睡在上铺,在睡午睡时,用脚把被子揣到床下的桌子上,带倒了桌子上的热水瓶,把睡在下铺的乙烫成重伤,问甲的行为是 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吗? 甲,56岁,住在农村,平时就是个“神仙”,2000年5月始,到处宣扬“要变天”,“要重新分配土地”,搞得周边地区,人心惶惶,后被公安机关逮捕。 甲,是一下岗工人,看到当官的开车,吃饭店,心理特别不平衡,平常和朋友聚会时,经常说:共产党如此腐败,很快就要完蛋。甲的行为是危害行为吗? 甲是一28岁的青年,乙是80岁的老年人,同睡一屋,至半夜开始地震,二人同时冲向门口,甲情急之中将乙推向一边,抢先冲出房屋,乙因而困在屋内被砸死,甲的行为是危害行为吗? 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作为 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所实施的刑法禁止实施的危害行为,是危害行为的一种基本方式。即“不应为而为”。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作为的实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不作为 1.不作为的概念 不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指刑法要求行为人必须履行实施某种特定积极行为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该义务的行为。即“应为而不为”。违反的是义务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 2.不作为的特征 (1)从主体看,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 (2)从行为状态看,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身体活动。 (3)从性质上看,不作为是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 3、不作为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 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 最后,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3.不作为中的特定义务 特定义务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基于一定的事实与条件产生的要求行为人为一定积极行为的具体法律义务。 义务来源: 来源于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即行为人所违反的义务是法律所明确规定的。 职务上、业务上所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义务,指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某一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法律利益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此时就负有救护法益、防止危险发生的义务,如将无自救能力的儿童带到危险地带,等。这4种义务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在理论界和实践中不存在异议。 5、先行行为的性质 先行行为是否限于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能否作为先行行为? 先行行为是否仅限于作为? 讨论案例 甲是市游泳冠军,某日在公园游玩,看见一儿童落水,正在水中挣扎,甲信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人生哲学,不去搭救儿童,后该儿童因此而死亡。 甲是幼儿园阿姨,一日带不朋有到公园去玩,其间一儿童不慎落入公园湖中,甲只是大呼“救人”,自己没有下水,最终该儿童因救不及时而死亡。 甲是幼儿园阿姨,一日带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