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灾害脆弱性与社经脆弱性因子之回顾-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pdfVIP

天然灾害脆弱性与社经脆弱性因子之回顾-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然灾害脆弱性与社经脆弱性因子之回顾-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

天然災害脆弱性與社經脆弱性因子之回顧 郭彥廉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蕭代基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林彥伶 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生 謝雯惠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 張銘城 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生 探討天災脆弱性(vulnerability ,又譯作易損性)的文獻非常多,各種災害 的研究也都常引用脆弱性的概念或進行脆弱性 /度評估,但各研究對於脆弱性卻 有不同的定義,其所涵蓋的脆弱性因子也自然就不相同。本文先從傳統的風險評 估架構及各種脆弱性的定義探討脆弱性包含的範圍,再彙整相關的研究將評估天 災常用的社經脆弱性因子作回顧與分類。 一、脆弱性定義與包涵的範圍 傳統的風險評估架構如圖 1所示。災害的損失( loss )或衝擊(impact )與 災害的特徵(hazard )、暴露於災害的資產(inventory )或稱暴露量(exposure )、 及其他影響最後災害損失的因素或稱脆弱性( vulnerability )有關。Cutter (1996) 回顧了 1980 年到 1995 年間近一百篇關於脆弱性或災害的研究,歸納出當時三個 脆弱性主要討論的面向: 1.脆弱性是一種災前的既存的條件; 2.脆弱性是災害 的調適與因應能力; 3.脆弱性是一個特定地點的災害程度。以下分別討論這三 類型脆弱性定義。以下以該文的分類說明及 1995之後的文獻進行回顧。 危害(hazard) 脆弱性 損失/衝擊 (vulnerability) (loss/impact) 暴露量 (inventory/exposure) 圖 1風險評估架構 1 1. 脆弱性是一種災前的既存的條件 此類研究主要在探討災害、人類位於災害發生區域的條件、及損失的程度, 特別關注災害的規模、持續的時間、頻率、發生的速度等,以及洪水平原、海岸 地區、地震危害區等的生物物理條件( Cutter, 1996 )。這類型研究的一個分支為 探討建築環境中與災害事件相關的結構損失及減災方法。Nicholls et al. (1999) 亦指出,氣候學者通常將脆弱性視為氣候事件的發生機率與衝擊。因此,此類定 義主要為科學與工程學者的觀點,主要在探討危害的特徵、暴露的條件、與災前 生物物理環境脆弱性。 2. 脆弱性是災害的調適與因應能力 Cutter (1996)歸納這類研究,其將脆弱性定義為人類社會對於災害的妥善 因應能力,包括抗災與回復能力。災害的特徵在這類研究中通常被視為給定,多 數這類研究在探討長期或慢性的危害,如乾旱、飢荒、氣候變遷、環境變遷等。 這類研究強調脆弱性的社會建構,意即能改變個人或社會因應災害能力之歷史、 文化、社會經濟條件。較新的研究中,Adger and Kelly (1999)、Cutter et al. (2000 )、及Allen (2003 )均強調脆弱性是指個人或社會面對與妥善處理災害 的能力。 Wisner et al. (2004 )及Schneiderbauer and Ehrlich (2004 )更進一步 的說明妥善處理的能力包括災前減災、備災、災時緊急應變、抗災、災後適應及 從衝擊中復原的能力與特徵。因此,這類型研究中脆弱性因子很少提到危害度及 暴露量,多為個人與社會的社會經濟條件,研究者多為社會科學者。 3. 脆弱性是一個特定地點的災害程度 Cutter (1996)歸納這第三種脆弱性定義便是將前面兩者加總,較新的文獻 中 Chambers (2006 )及 IPCC (2007 )是採這樣的定義方式。IPCC 指在氣候 變遷下脆弱度是「一個系統在面對氣候變遷時受影響或未能處理的程度(此處提 及的氣候變遷包括氣候變異的程度及極端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