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docxVIP

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家国情怀中涵养语文素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老师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变化,是那么地让我们牵挂。爱国爱家,才能爱你爱我爱它。家国情怀,自然成为人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热爱家庭的亲人物什……它是国家、民族和家庭的精神凝聚力。很难相信一个不爱国、不爱家的人能爱自己的母语,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能对社会有用;也很相信一个不爱自己母语的人,能大言自己爱家、爱国,能爱岗敬业。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言、立德,立言即让学生爱自己母语,能灵活运用母语进行学习生活,立德即引导学生有爱家、爱国等品德。很庆幸部颁本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以家国情怀为内容组元,这既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在普世情怀上的智慧选择,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语文学习来涵养家国情怀的机会,值得我们好好利用。沐浴在家国情怀的美文佳作里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目标之一。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内容取自古今中外。这些选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篇篇是美文佳作。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为沐浴之过程。“沐”,濯发也;“浴”,洗身也。昔时,古人若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必先“沐浴”以示心洁崇敬。读四文,先当有此心。《黄河颂》表象颂黄河,内核颂中华民族;《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国别不同,但却同写失地之痛;《木兰辞》民女卫国,女扮男装,功成身退,千古传颂。古人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读四文毕,心必弹冠去尘,行必振衣如新,人有醍醐灌顶之悟。《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写的黄河组诗。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黄河颂》里所展现的黄河之美,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奔腾汹涌的气势,看到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成为他创作之源。《黄河颂》里,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赞歌。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许多国家选入课本。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阻隔的爱国主义主题,在此文中得到了恰如其分地展现。文章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文中的句子“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所蕴藏着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爱之情,让我们明白了爱国与爱母语的同一性,这种启迪对孩子们是大有所益的。《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它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众多鲜明的、有地域特色的意象,以独特的语言形式泛滥地表达出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