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细胞工程 第四章 细胞融合.ppt

  1. 1、本文档共1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细胞工程 第四章 细胞融合

第四章 细胞融合 第一节 细胞融合技术概论 第二节 动物细胞融合 ---淋巴细胞杂交瘤与单克隆抗体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融合 第四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的融合 第五节 不同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 第一节 细胞融合技术概论 一、细胞融合的概念和原理 二、细胞融合的意义 三、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 四、杂种细胞的筛选 一、细胞融合的概念和原理 细胞融合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细胞工程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细胞工程的开始。 细胞融合的概念 在外力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种、属)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形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融合(cell fusion),或细胞杂交。 融 合 过 程 2. 细胞融合的原理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了细胞膜的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强调膜的流动性; 膜的流动性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pH、极性基团、酶、金属离子、离子强度、电场和(或)电脉冲等; 施加生物、化学或物理诱导因素使细胞膜的脂类分子有序排列发生改变; 当诱导因素解除后,细胞膜恢复原有的有序结构,恢复过程中细胞发生融合。 1.在促融剂的作用下,两原生质体或细胞相互靠近呈致密状态。 2. 相互凝聚的细胞,在融合制剂的作用下,细胞膜性质发生变化,细胞膜发生粘连,形成细胞桥,两膜之间形成微孔。 3.胞质渗透----两个粘连细胞的胞质通过细胞桥进行细胞质相互渗透融合。 4.细胞核融合----胞质融合后,继而发生核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单核杂种细胞,不能形成单核的融合细胞逐渐死亡。 二、细胞融合的意义 (1)细胞融合能克服远缘杂交的限制,是改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有力手段。 (2)细胞融合可以创造出新的物种,获得有用的目的产物。如杂交瘤获得单克隆抗体,三倍体西瓜的培育等。 (3)细胞融合可以创造细胞质杂种,获得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基因的不同组合。 (4)把携带抗病基因的载体或细胞器直接渗入细胞,改变原细胞的一些性状。 三、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细胞发生自发融合的频率是很小的(10-4~10-6之间),因此,必须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促使细胞融合,主要方法有生物、化学和物理法。 1.灭活病毒促融法----生物性 2.聚乙二醇促融法----化学性 3.电击促融法----物理性 1.灭活病毒促融 病毒是研究最早的促融剂。 1958年冈田善雄偶然发现已灭活的仙台病毒(HVJ,一种副粘病毒)可诱发艾氏腹水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体细胞。后来科学家证实,其他的副粘病毒、天花病毒和疱疹病毒也能诱导细胞融合。 最常用的是经紫外线照射灭活的仙台病毒,消除了病毒的致病能力,使作用对象更广泛、安全。 原理 仙台病毒(HVJ)是由两层磷脂组成的外膜包裹着R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毒性小,易被紫外线灭活。 实验证明:仙台病毒HVJ的外膜是诱导细胞融合的活力部位,与其外膜上的磷脂成分有关,即使被超声波打碎的病毒碎片仍具有促进细胞融合的功能,而与其内部RNA活性无关,即可用灭活的HVJ发挥促融作用。 促融的一般过程 ① 两个细胞在病毒的黏结作用下彼此靠近。 ② 通过HVJ与细胞膜的作用,使两个细胞膜相互连接形成细胞桥,胞质相互渗透。 ③ 两个细胞核相互融合,最终形成融合子细胞。 ④ 融合子细胞可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成为杂种子细胞。 融合要点 细胞的融合与HVJ数量有密切关系,每一细胞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病毒颗粒附着在细胞膜上,细胞才能凝聚。 细胞最适的凝聚温度是4℃,细胞融合的最适温度一般是37℃。因此,在HVJ促融过程中,要先在4℃下细胞凝聚,然后恢复在37℃融合。 由于病毒的致病性与寄生性,制备比较困难;体外诱导产生的细胞融合率比较低,重复性不够高,所以近年来已不多用。 2.聚乙二醇促融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试剂作为促融剂来促使细胞融合。例如:二甲亚砜(DMSO)、聚乙二醇(PEG)、脂类、硝酸盐类、Ca 2+络合物等。其中,PEG的应用最广泛。 1974年,加拿大国籍华裔科学家高国楠发现:PEG 具有促进细胞融合的作用。由于PEG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细胞毒性小、使用方便,而且促细胞融合的能力更强(比仙台病毒融合率高100~300倍),因此,PEG促融法极大促进了细胞融合的研究。 聚乙二醇(PEG)是一种多聚化合物,分子式为H (OCH2?CH2) nOH,靠醚键联结,其分子末端带有弱电荷。可溶于水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