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文学原理5
文学原理 (二)间接经验与文艺创作 间接经验对文艺创作的作用 (1)扩大创作素材 (2)开拓想象领域 (3)传承艺术创作经验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严羽《沧浪诗话》 (三)两种经验的辩证关系 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 用笔当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褚遂良 二、艺术发现 (一)艺术发现对于文学创造的意义 (二)艺术发现的二种基本情况 (1)见出同中之异,即从习见的事物、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新成份、新特征或非凡的意蕴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文心雕龙·物色》 (2) 见出异中之同,从差异很大的事物身上发现某种共同性 (三)艺术发现的特征 1、蓦然领悟 2、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或心理深度 3、必须体现出作家自己的独特感知 三、创作动机 就是驱使作家投入创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 《文学理论教程》第136页 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的,是被意识到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 《文学理论教程》第122页 几种常见的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深思 回忆 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史铁生《秋天的回忆》 沉思 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 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 《文学理论教程》第134页 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马克思 艺术想像的特征 (1) 想象力必须依托于丰富的感性经验,“必须从感官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而制造情境和氛围是促进或扼制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2)艺术想象是从自发到自觉的表象运动 (3)想象是自觉的表象分化或变异 (三)灵感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 《文学理论教程》第136页 (l)灵感的作用与特点 第一,“灵感”这种心理现象是的确存在的,它利于创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第二,灵感有突发性。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陆机《文赋》 馺遝:迅疾而多的样子 第三,灵感有暂时性 (2)灵感的性质与心理机制 (3)灵感可求不可待 第一,明确的创造动机和要求。 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顿悟笔法。如张者专意此事,未尝少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他人观舞剑,有何干涉?非独作文学书而然也。 ——吕本中《谈文》 第二,刻苦持久的创造劳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四)直觉 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或者说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奔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 ——克罗齐《美学原理》 (五)意识与无意识 文学创造中的意识: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文学理论教程》第140页 文学创造中的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文学理论教程》第140页 (l)无意识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文学]2009当代国际金属艺术作品展优秀.ppt
- [文学]book 1 unit 1练习答案.ppt
- [文学]Bill_of_exchange.ppt
- [文学]How to Read English Literature.doc
- [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陈.ppt
- [文学]Emnglish Rhetoric Chapter 1 Syntactic devices 4.ppt
- [文学]ing形式作主语和宾语.ppt
- [文学]Lecture 4-Factors.ppt
- [文学]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ppt
- [文学]Office 2003与2007界面对比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