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学]文概第六章文学作品.ppt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文概第六章文学作品

第六章 文学语言 文学形象 文学意蕴 补充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认识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王弼:《周易略例》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认识 (1 )二层次说 黑格尔:“形式”与“意蕴” (2 )四层次说 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 (2)意义单元 (3)多重图式化面貌 (4)再现客体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 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 1、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含义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 语言可以分为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 日常语言是日常交流中运用的语言,面对的是真实的世界,强调语言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它既不像科学语言那么严密也不像文学语言那么蕴含丰富,它是一种外指性的自然形态语言 科学语言是科学实践中运用的语言,面对的是真理的世界,强调语言的客观性和概括性,它要求准确严谨,采用规范的、合乎语法和逻辑的语言形式。 文学语言:是指各类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口头创作中的语言。文学语言面对的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注重主体的生命意蕴、审美情感鲜活地呈现。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 ①、文学语言源于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与日常语言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是对日常语言的积极超越与审美升华。 ②、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 (ⅰ)、日常语言注重实用性,文学语言侧重审美性、创新性。 文学语言与作品中的具体情境紧密相连,文学语言正是在语与境这种唇齿相依的文本结构中获得了它的审美性。 (ⅱ)、日常语言强调通俗,文学语言追求含蓄、变异。 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渗透作者审美情感的世界。文学语言注重含蓄,反对直露,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就是用不言或少言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营造出一片朦朦胧胧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注意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语境中,当人们用 “作品”来指称一个作家的创造物时,其 意味着这部作品应是某个主体个人的创 作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的从属 性,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应该隶属于某 个作者,作品不能也不应该脱离作家而独立 存在。 但在现代文学理论中,一方 面,作家的意图未必都能够通过语言 符号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读 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也往往会形成 自己对意义的理解。因此,无论对作 家还是读者,作品都是一个有待解释 的“文本”。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文学形象构成文学作品结构的第二层次。 1、定义: 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2、特征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作家主观创造的产物,但是其背后又有现实生活的依据,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作家创造出来的,因此并不完全忠实于生活的原貌,但它又会使人联想到生活,甚至使人感到比生活更真实。 原则:合理 合情 三、文学形象在作品中的表现 (一)单个形象与整体形象 (二)实象与虚象 (三)情境和氛围 第三节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象征 文学意境 文学典型 一、文学象征 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暗示性 哲理性 荒诞性 多义性 寓言式象征 符号式象征 二、文学意境 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1、境—竞,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 虚化用于精神领域开始于《庄子》,《庄子》:“荣辱之境”(《逍遥游》),“是非之境”(《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 无境”(《齐物论》)等 2、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提出的比兴、显隐问题,提出 “文外之重旨”、“余味曲抱”等命题,并首用“境”来评论文学,说嵇康、阮籍的诗“境玄思淡” 3、钟嵘《诗品》重释赋、比、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