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学]微生物讲义
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共同特性,以及微生物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了解下微生物学的总体概况和微生物学发展的将来。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几个概念,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的共同特性。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结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效果追记:
教学设计:微生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种环境中,与人类关系密切,因此采用设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提问导入:谁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微生物?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
一、 什么是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类群?
1、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并不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所有形态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多细胞,甚至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也有人说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都称为微生物。(周德庆编)
2、主要特点:
小(个体小)um(光镜下可以看到)
nm(电镜下可以看到)
简(构造简单)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
生物(分子生物)
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类、真核类、非细胞类
3、主要类群: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分布情况:
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食品、动植物病害、瘟疫、制药、传染病、工业制剂等。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其生命力和繁殖力都很强,因此分布非常广。如土壤、空气、水及人和动物体等,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可以说,地球上除了火山的中心区域外,从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甚至岩石圈,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微生物是生物界中生存范围的纪录保持者,下面举几个例子。
(1) 人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人肠道内经常有100-400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总数可达成100万亿个,重量相当于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
(2) 万米深海底部的耐热硫细菌:
1974年4月和1977年2月美国科学家分别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东部1万米的海底温泉中发现含量达100万-100亿个/ML,耐100℃高温、耐1140个大气压的硫细菌。
(3) 万米高空中的微生物:
70年代末,人类利用物理火箭,分别从74、85KM处采集到微生物。人们认为是由于火山喷发,暴风、龙卷风带上去,后脱离地球引力造成的。
(4) 地层中的微生物:
曾有人在南极洲的罗斯岛和泰罗尔盆地的128-427米的沉积岩中找到过活细菌。前苏联的科学家在南极冰川进行钻探时从4.5—293米的不同深度岩石中发现有球菌杆菌和微小的真菌。
微生物分布如此之广,且在常人眼里只要有微生物就认为它与疾病、不卫生相联系,其实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酿造、味精、面包等都需要微生物,但少数微生物也能引起疾病、食物中毒、食品腐败等。
三、 什么是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1) 什么是微生物学:生物学的分枝科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布、遗传变异及其与生物界、非生物界的相互关系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利害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2) 微生物学的分科:
A、 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分为:微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
B、 按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分:工业微生物、农业、植物、医学、药用、兽医、抗生素、食品、酿造、乳品微生物学等。
C、 按研究对象来分: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噬菌体学、原生动物学、支原体学、自养菌学、厌养菌学等。
D、 按微生物所在的生态环境分: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宇宙、水微生物学
另外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如按与疾病的关系,可分为: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等。不一而定。将来虽着科学的发展可能还会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微生物学各分枝科学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四、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微生物世界是一个难以认识的世界,主要是因为其个体小难以用肉眼看到,外貌不扬,单个的看不到,群体往往又被乎视。因此,人类对微生物往往表现出,“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察,得其益而不知其好,受其害而不知其恶。”的状态,例:鼠疫、天花、麻风病、梅毒、肺结核、爱滋病等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其中鼠疫在地球上的流行更是残不忍睹。公元6世纪,第一次流行,大约死亡1亿人;第二次死亡6500万人,其中中国死亡1300万。19世纪“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欧洲只种植单一的马铃署,1843-1847年,由于气候异常,致使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毁灭了5/6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