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整理】健康生活与糖尿病.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年最新整理】健康生活与糖尿病

全方位的自我监测是血糖稳定的保障。自我监测可以帮助您: 有效监控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坚持监测,控制血糖长期达标 有助于调节饮食、运动及药物剂量间的平衡 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自我监测一定要注意全方位监测,不仅要注意监测血糖的指标,还要注意监测危险因素。 自我监测一定要注意全方位监测,不仅要注意监测血糖的指标,还要注意监测危险因素。 监测血糖的频率为: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 已达到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要注意: 每月查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每两至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检查 每半年至一年查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心电图,必要时做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只有全方位的监测才是健康的保障。 心理健康是控制糖尿病的前提,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心理状态影响血糖的控制情况,要想治疗糖尿病,必须先治疗心病。保持心理健康可帮助您乐观地面对生活,摆脱不良情绪可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成就心理健康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血糖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并发症; 其次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客观接受病情,立即治疗,树立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再次是保持乐观的心态: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糖尿病作斗争;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 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没有并发症,您就没有并发症所带来的痛苦,不受并发症的威胁,也就不用承担并发症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就可以享受与健康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可以说预防并发症是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终极目标。 * 那么如何预防并发症呢? 最重要的是保持血糖长期平稳达标,是关键所在。血糖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 :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0% 那么通过什么手段才能使血糖达标呢? 一个是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戒烟戒酒等 二是药物治疗: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 糖化血红蛋白仍>7.0%时就应启动胰岛素治疗。 早期应用胰岛素有利于血糖的尽早达标。 *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核心,国际和国内的指南中均要求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管理,可见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的糖尿病教育可帮助您: 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包括学会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足部护理等 科学防治糖尿病的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 讲了很多内容,相信您也应对糖尿病及糖尿病综合管理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了。下面我来简单总结一下所讲的内容: *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口服降糖药 第1代:动物胰岛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 控制血糖) 第2代:人胰岛素(改善了免疫原性 - 减少过敏反应) 第3代:胰岛素类似物(更好的模拟生理 - 更安全、更方便) 胰岛素 GLP-1受体激动剂,如人GLP-1类似物 GLP-1受体激动剂 有效监控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坚持监测,控制血糖长期达标 有助于调节饮食、运动及药物剂量间的平衡 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自我监测可帮助您 血 糖 各点血糖谱 糖化血红蛋白 尿糖 血压 体重及腰围 血脂 足 肾脏 眼底 心血管病 血 糖 其他监测指标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 已达到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 后每日监测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血糖监测频率: 每月查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每两至三个月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检查 每半年至一年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心电图,必要时做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其他指标的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要治“糖”先治“心”! 保持心理健康可帮助您 乐观面对生活 摆脱不良情绪,提高抵抗力 提高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血糖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并发症 正确认识 疾病 客观接受病情,立即治疗,树立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树立信心 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糖尿病作斗争;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 保持乐观 的心态 享受幸福生活 减轻痛苦,少受并发症的威胁 减轻经济负担 预防并发症可帮助您 保持血糖长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