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3)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4)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5)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课导入
教师可展示右图,并提问: 你认识图中哪些人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次提问: 这些著名学者曾聚集在哪一所高等学府,使这所高等学府的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 北大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近代中国的出路,又开始了怎样的艰难探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基础达标
1. 20世纪初,被读者称为青年界之“良师益友”,并被誉为“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的刊物是 (B)
A B C D
解析 此题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B。
2. (2014年宿迁模拟卷)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D)
A. 传统儒家思想 B. 维新变法思想
C. 民主革命思想 D. 民主科学思想
解析 注意材料上的“胡适和陈独秀”,知道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杂志”应是指《新青年》。
3.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D)
A. 变法 B. 革命
C. 民主 D. 科学
解析 守旧维新的人反对民主,但不敢公然轻视和戏侮的是科学。
4. 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已不适于生存。”陈独秀批判孔子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C)
A. 马克思主义思想
B. 三权分立学说
C. 社会进化论观点
D. “师夷制夷”主张
解析 适者生存是进化论的观点。
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原因是 (C)
A.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 民国建立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D. 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
解析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在此影响下出现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
6.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献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C)
解析 从材料中“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以推测,梁启超此言当出现在1920年左右的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从材料中的“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中国人落后的思想观念是阻碍新制度实行的最大障碍;从材料中的“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知,四份文献中与这一言论相似的是《新青年》。
7.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作“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 (C)
A. 孙中山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毛泽东
解析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而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所以被称为是“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
8. “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1918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趣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趁本次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视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上述言论应出自 (A)
解析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9. (判断正误)(2014年镇江模拟卷)辛亥革命后西方思想文化已成为中国主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已被动摇。 (B)
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直接从西方借来了启蒙思想,宣传三民主义,并没有批判孔孟之道,当时虽有新思想的传播,但封建传统文化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从正面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0. (判断正误)(2014年徐州模拟卷)《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章-第2节-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章-第2节-第3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2节-第1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2节-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3节-第1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3节-第2课时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3章-第1节-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doc
-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3章-第1节-第2课时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2课 文学的繁荣.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3课 美术的辉煌.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doc
-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