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 (四)逸搏与逸搏心律 逸搏与逸搏心律属被动性异位心律。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如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低位起搏点被迫发出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此现象称为逸搏(escape)。连续3个或以上以逸搏称为逸搏心律(escape rhythm)。 四、心律失常 * 按逸搏发生的部位分为房性逸搏、房室交界性逸搏和室性逸搏三种。其中以房室交界性最多见,房性最为少见。 心电图特征 其QRS波群的特点各与相应的期前收缩波相似,差别在于期前收缩属提前发生,而逸搏则在长间歇后出现。 四、心律失常 (四)逸搏与逸搏心律 * 房性逸搏 交界性逸搏 室性逸搏 四、心律失常 * 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传导 房性期前收缩之P波引起的QRS波有时也可增宽变形,形成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称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传导(aberrant conduction)。 V1 四、心律失常 * 心电图特征 期前出现的QRS-T波,形态多正常,其前无窦性P波。 出现逆行P波(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用Pˉ表示。Pˉ可发生于QRS波群之前(PˉR间期<0.12秒)或QRS波群之后(R Pˉ间期<0.20秒),或者与QRS相重叠。 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Ⅱ 交界性期前收缩 四、心律失常 * 期前收缩按其出现的频率而人为地分为偶发性频发性。期前收缩与窦性节律规律配对可呈二联律或三联律。 四、心律失常 * 偶发单源性室性早搏 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二联律) 室性期前收缩 四、心律失常 * 多源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四、心律失常 *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连续三次以上期前收缩) R-on-T现象 室性期前收缩 四、心律失常 * (三)异位性心动过速 四、心律失常 * 异位性心动过速是异位节律点自动性增强或折返激动引起异位心律,其中最常见的是阵发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tachycardia)。 异位性心动过速 四、心律失常 *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VT)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nonparoxysmal tachycardia) 4.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orsade de pointes,TDP) 四、心律失常 *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可见Ⅱ异联T波增宽有切迹,提示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与T波相重叠。 Ⅱ V1 四、心律失常 *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 发作中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V1 V1 四、心律失常 *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 发作中 Ⅱ Ⅱ 四、心律失常 *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性和交界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因其第一次不易见到,中间的P′波又常不易明辨,在临床意义 和治疗上两者无大差别,故将两者统称为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QRS波通常无增宽变形。 心室率为150~240次/min,绝对匀齐。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不一定具有器质性心脏疾患,但常有反复发作趋势。 四、心律失常 * Ⅰ Ⅱ V1 V6 发作前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四、心律失常 * 发作中 Ⅰ Ⅱ V1 V6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四、心律失常 *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秒。 频率多在140~200次/分,节律可稍不齐。 如能发现P波,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并且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 常伴继发性ST-T改变。 可见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四、心律失常 *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 发作中 发作后 四、心律失常 * 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 又称加速的房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 发生机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临床意义: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