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717敦煌本《文选注》字词考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0717敦煌本《文选注》字词考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717敦煌本《文选注》字词考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敦煌本《文选注》字词考辨( 赵家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敦煌本《文选注》为今天的文选学、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敦煌本《文选注》的释读,特别是对其俗字、疑难疑义的字词的准确释读与考辨,将有助于学术界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料进行专题研究。这里仅就敦煌本《文选注》中几则疑难疑义字词试作考辨,以补学者对敦煌本《文选注》释读的不足。 关键词:敦煌本 《文选注》 字词 考辨 敦煌本《文选注》包括两部分,一为日本东京细川氏永青文库藏一轴敦煌本《文选注》写卷,该文库1965年4月影印出版,并附有神田喜一郎的《解说》。该卷存236行,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部曲文》、钟会《檄蜀文》和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之注文。另为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轴与永青文库所藏非常相似的敦煌本《文选注》写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收录。该卷存220行,也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孔德璋《北山移文》之注文。据学者考订这两卷敦煌本《文选注》是同一写卷内容相连的两个片断,为唐钞本。此敦煌本《文选注》所据之《文选》是一个与今传世《文选》各种版本系统不同的一个本子,某些地方保存了萧选的本来原貌。此注与今存李善注、五臣注及日本平安朝写本集注皆有不同。注文所征引,有的是今已失传而又不见于他引的唐前典籍。其语词训释,都可以在唐以前的训诂学专著或古书旧注中找到依据,有的注释可补各注本的不足,为今天的文选学研究,训诂学的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可贵的资料。今笔者据影印本,录文参照了罗国威《敦煌本文选注笺证》 (以下简称为《笺证》巴蜀书社,2000),对敦煌本《文选注》中几则疑难疑义字词试作考辨。    一 喻—踰—蹹—蹋 (1)東”形近, 然“喻”与“蹋”字形相距较远,很难致误。《文选·赵景真与嵇茂齐书》及干宝《晋纪》皆有“蹴崑崙使西倒,蹋太山令东覆”语。而敦煌本《文选注》简引作“蹴崙”、“踰山”,见例(2)。“喻”为“踰”的音借字,佛典中也见二者相借。梁僧旻、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十四:“诸梵志曰:‘佛之道化宁喻于师乎?’”(中华大藏经本),“喻”,高丽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大正藏作“踰”;又卷五:“琉璃城,坚固难喻,志明意定,永无忧患,何德到此神妙?”“喻”,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踰”;又卷十二:“女見光明踰于日月,心知非恒。”“踰”,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径山藏作“喻”。“踰”又是“蹹”的讹体,而“蹹”即“蹋”、“踏”之异体。《说文·足部》:“蹋,践也。”段玉裁注:“俗作踏。”《集韵》入声二十七“合”韵:“踏、蹹、蹋,践也。或作蹹、蹋。”又入声二十八“盍”韵:“蹋、蹹、躢,敌盍切,《说文》:‘践也’。或作蹹、躢。”《龙龛手镜·足部》:“蹋、蹹,徒合反,践也,履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纠蓼叫奡蹋以艐路兮,蔑蒙踊跃腾而狂趡。”司马贞《索隐》引《三仓》云:“踏,著地。”《搜神记》卷二十:“此是毒螫物,不可长,我当蹹杀之。”可见“踏”、“蹋”、“蹹”、“躢”,均为一字之異体。且不少从“”之字,或体均从“翕”,如《集韵》“榻”之或体为“”;“搨”之或体为“”;“褟”之或体为“”;“”之或体为“”等。日本青莲院藏《系观世音应验记》“释道冏道人”条:“道冏亦俱在冰上,进退必死。本既精进,因念观世音。於是觉脚下如踰柱物,得以不陷。”又“梁声”条:“向大半河遭败,去岸殊远,一沉一浮,饮水垂死。忽然觉脚得踰地,便已在岸上。”又“超达道人”条:“超达知行不免,因伏住草中,骑来踰草,并历边不见。”又“栾苟”条:“须臾,见一人倚在江中央,水裁至腰。苟知是神人,即投水就之。体自不没,脚如踰地。” [2]诸例中的“踰”,方一新先生认为是“逾”的异体,并推定四例中的“踰”都是踩、踏之义或即由“踰”的“越过、跨越”义引申而来[3]。董志翘先生在《试论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在中古汉语研究方面的语料价值》一文中已经作了辨正,从故训材料、俗字构形及写本特点考察后,指出抄本中四例并非“踰”字,实乃“蹹”之讹写。而“蹹”即“蹋”之異体[4]。论证较为严密,可为确论。不过在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本《文选注》》中也有“蹹”的俗讹体“踰”字,更有甚者俗讹体“踰”还被误写成音借的“喻”,其致误的途径是“蹋——异体——蹹——俗写形讹——踰——在形讹的基础上又据讹字音借——喻”。敦煌写本的用例更进一步佐证董说至确。 二 (柔)伐 后天监二年,魏以为之悉梁之土地江山易攻讨处,遂令将兵伐梁。(津艺:38-39) 按:《笺证》据《魏丘哲妻鲜于仲儿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