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压扭性盆地3文档
* 表6 压扭性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压扭作用期间形成的雁行式褶皱往往是很好的油气圈闭 压扭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压扭应力驱使油气向雁行式褶皱中运移,最终形成油气藏 洛杉矶盆地 文图拉盆地 圣华金盆地 苏门答腊盆地 Big Horn盆地 塔拉纳基(Taranaki)盆地 法尔孔(Falcon)盆地 压扭作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成熟生烃作用 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能及化学作用促进了干酪根热降解,促进油气的生成;构造应力通过影响油气的流体势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 北阿富汗-南塔吉克盆地,该盆地在始新世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喀什凹陷通过阿赖地堑相连,二者都沉积了海相灰岩,但北阿富汗-南塔吉克盆地中的该套烃源岩已成熟生烃,而喀什凹陷却未成熟不能生烃。虽然直接原因是二者的地温梯度差别较大,但二者后期所遭受的压扭性反转作用的程度也是极为悬殊的。 盆地周边冲断带常是油气赋存的有利构造部位 冲断构造带的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断层相关褶皱为油气赋存提供圈闭构造 美国犹因他(Uinta)盆地北部与绿河(Green River)盆地南部犹因他山隆起前缘的冲断带; 天山南缘库车山前;西昆仑北缘山前冲断带等。 * 实 例 1 6 17个油气田 油:5640万吨 气:2000亿方 * * 实 例 2 * 面积31700km2 86个发现 油:3.15亿吨 气:807亿方 * * 面积16750km2 41个发现 油:1.078亿吨 气:88.58亿方 (两个大油田) * * * * 面积:209700km2 油:4548万吨 气:1350亿方 实 例 3 * 实 例 4 面积61450km2 已产油 45亿吨 * 1 2 * 1 * 2 * 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布图 实例5 * 前古生界基底 石炭系海相 沉积 中新生界陆相沉积 柴达木盆地生储盖 组合分布图 第四系自生自储型 古新近系自生自储型、下生上储型、上生下储型 侏罗系自生自储型、下生上储型 * 柴北缘侏罗系 含油气系统 三湖第四系 含气系统 西部古新近系 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平面分布图 面积121000km2 资源量: 油:22.3亿吨 气:19700亿方 * 路乐河组(E1+2) 柴西古近系烃源岩等厚图 * 下干柴沟组下段(E31) 柴西古近系烃源岩等厚图 * 下干柴沟组上段(E32) 柴西古近系烃源岩等厚图 * 上干柴沟组(N1) 柴西新近系烃源岩等厚图 * 下油砂山组(N21) 柴西新近系烃源岩等厚图 * 跃进一、二号、油砂山油田油气成藏模式 基底 基底 * 南冀山油气藏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 压扭性盆地成盆机制与油气潜力 压扭性盆地的基本概念 压扭性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基本类型 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 压扭性盆地的构造特征与识别标志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压扭性盆地的油气潜力 * 压扭性盆地油气潜力 独特的构造背景,或是独特的盆地形成/叠加模式,造成了这类盆地特殊的石油地质条件 从全球范围来看,此类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特提斯带与科迪勒拉-安第斯带 油气富集程度与烃源岩发育,构造活动时期及样式,后期构造保存程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6 * 压扭性盆地的勘探 由于边界条件的复杂性与构造演化过程的差异性,中西部前陆盆地在新近纪以来部分成为压扭性盆地,它们与典型前陆盆地(压性盆地)无论在构造发育规律还是在聚集特点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完全“套用”前陆盆地的理论来指导油气勘探,而应该更加重视这些盆地的具体动力学过程,探讨其特殊性,重新建立盆地成因与聚油理论 对中西部盆地的勘探要始终充满信心,战术上求精,持之以恒,终将获得厚报. * * 表1 代表性盆地分类方案的依据对比* 作者 依据 Dickinson (1974,1976) Bally Snelson (1980) Bois (1982) Kingston (1983) Miall (1984,1990) Allen (1990) Ingersoll (1988,1995) 盆地的基底类型(盆地的位置与岩石圈基底类型的关系) 1 ? ? 1 ? ? 2 盆地离板块边缘的距离(或盆地在板块上的相对位置) 2 2 ? 3 2 ? ? 盆地位置与巨型缝合带的关系 最近的板块边界类型 ? 3 1 ? ? ? ? ? 与盆地形成有关的板块运动类型 ? 2 2 1 ? 1 盆地形成机制 ? ? ? 4 ? 1 3 聚集速率 ? ? 1 ? ? ? ? * 数字表示分类依据的先后。 2.2 * 表2 代表性盆地分类方案中 聚敛环境和转换环境之下的盆地类型划分对比 构造 环境 Dickinson (1974,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