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地质论坛中国煤炭、石油论坛.doc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地质论坛中国煤炭、石油论坛.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地质论坛中国煤炭、石油论坛.doc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 罗 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气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102200 摘要: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多成因的叠合含油气盆地,不同的学者对其在不同演化阶段成因特征和形成机制认识有较大的差异;在分析、归纳、总结夏文臣、金之均等四家有代表性基本观点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沉积发育、构造发育史恢复、地震反射特征,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的挤压挠曲盆地,早第三纪的挤压坳陷盆地和晚第三系到第四纪的前陆盆地共四个演化阶段新观点,统一了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对深化盆地地质认识,正确评估盆地资源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盆地成因类型,形成机制,探讨,柴达木盆地 注:本文工作受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2006CB202306)资助。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12×104km2。已找到20余油气田。由于勘探和研究程度总体较低,且地质结构复杂,演化历史多变,对其成因类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1]-[17](王鸿祯,1990;顾树松、狄恒恕,1990;刘训,1996;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00;彭作林,1991,翟光明,1997;夏文臣,1997,贾庆军,2000,和钟铧、刘招君,2006等),甚至截然相反,主要表现在盆地演化阶段划分、各阶段成盆机制、及出示的证据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不同演化时期成因类型的认识的差异会必然影响对盆地地质特征的正确认识,从而会影响对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估计,因此,合理解释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恢复其形成机制,对于深化柴达木盆地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1.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现有观点 李春昱等根据板块构造分析,认为柴达木属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可能是由中朝地块分裂出来的微型古陆, 夹持在秦祁昆古生代地槽褶皱带之间[1]。在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北侧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 南侧为羌塘-华南板块、冈底斯板块和印度板块[2](图1 )。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与上述板块或地块间复杂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作用密切相关。 图1 柴达木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略图(据王鸿祯、李本培等,1990,简化) fig 1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chart(Wanghz、Libp etc,1990) 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夏文臣的观点 夏文臣(1997)根据大地电测深和格尔木大额济纳旗地学大剖面深部地震资料,通过研究柴达木及邻区岩石圈结构及构造层序、地层序列、沉积体系组合,运用地球动力学分析原理,恢复了自元古代以来柴达木及邻区原型盆地及其构造、古地理演化历史,得出的盆地类型及成因机制结论是:柴达木盆地是由侏罗纪的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晚白垩世至上新世的转换伸展裂陷盆地和第四纪的挤压挠曲盆地叠覆而成的复合盆地,控制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地质过程有侏罗纪的造山带多旋回隆升、山间陆块多旋回陆内俯冲进程、克拉通化过程后的岩石圈下部异常热地幔多旋回隆升和衰减过程、远程传递而来的板块边界碰撞过程与区域热回沉过程叠加、以及老造山带再次隆升和盆地内的分异过程,并给出了各阶段不同盆地成因类型的动力学机制和主要证据[3]。 本文认为柴达木盆地侏罗系不具前陆盆地地质特征,构造史恢复结果表明柴北缘在侏罗纪并不存在明显的逆冲带;在晚白垩-早第三世柴达木盆地所在地区没有导致地幔上隆起的因素。 金之钧的观点 金之钧(1998)运用盆地波动分析理论,通过与塔里木盆地成盆与构造演化史对比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不整合、沉积速度、构造沉降曲线、断裂与褶皱生长指数及声发射研究,恢复了柴达木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盆地的原型性质、应力特征、构造及沉积特征、以及盆地形成机理,认为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晚侏罗—白垩纪挤压阶段;老第三纪挤压、走滑阶段;新第三纪—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各阶段形成不同成因特征的盆地类型[4]: 早、中侏罗世的原型盆地为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的断陷盆地。早侏罗世仅表现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小断陷湖盆,中侏罗世地层沉积范围扩大,主要沿祁连山山前分布,北界在祁连山南侧,西界可能在阿尔金南缘断裂以西,南界在伊北断裂—埃南断裂一线[4]。 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原型盆地为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的挤压型盆地,受南祁连山前冲断构造体系控制,总体表现为北断南超的沉积特征,北界在祁连山南侧,西部的南界在阿拉尔、黄石北—线,东部的南界在霍布逊湖附近[4]。 老第三纪的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周边发育一系列岛链状隆起,沉积范围更广的湖盆,复原后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