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关于《咏煤炭》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docVIP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关于《咏煤炭》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关于《咏煤炭》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doc

关于《咏煤炭》作者作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可谓“灿若繁星”、“照耀千古”,但是吟咏煤炭、石灰之类的诗篇,却很罕见。如有,似自明人始。请看: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肃愍公集·咏煤炭》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肃愍公集拾遗·石灰吟》   “诗言志”,这是我国写诗的优良传统。因此,论其诗,还须知其人。   作者于谦,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浙江钱塘人,字廷益。他能诗,但并不以诗名。大约还在少年时代,他就曾以这样的诗句抒发过自己的襟怀:“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当时,这个少年已被器重为“他日救时宰相”。   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举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宣宗御驾亲征。于谦在扈从中,以胆识过人,初露头角。次年,以巡按御史出按江西。三年后,升授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这一年(宣德五年),明朝设立“巡抚”,作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其职权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之上。三十三岁的于谦首批膺选,此后,巡抚河南、山西达十九年。   在巡抚任上,于谦先后平反冤狱数百起,倡议建尚义仓和平准仓多处,并督率官民增筑黄河堤障,以防水患。正统十年(1445年),山东、山西、陕西的饥民成批流入河南,多达二十余万。根据当时明朝的法令,地方官应当把没有“路引(通行证)”的饥民,按照“逃户周知册”遣返回乡,以追索税粮。可是,对于流民,于谦竟然甘冒“有违国法”的罪名,奏请拨发河南官仓的存粮八十余万石进行赈济。同时,他又在附近州县予以安置,或新编里甲;或散插乡都,新编民户共七万有余,并且拨给一批境内荒田及黄河退滩地,酌量散发种子、耕牛,使灾民得以生产自救。   于谦虽然在河南、山西地方任职,但当他得知“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就上疏参奏,使这些害民的官校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当他了解到大同沿边的镇将把大批“军屯”田地据为私产,就依法夺回,作为官田,“以资边用”。   由于于谦办了这样一些事情,老百姓把他视为当代的“包公”,称他为“于龙图”。有的州县还建立了“生祠”,为他祝福。   当时,正值有名的贤相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政内阁,雅重于谦,不断给予支持。可是那些惯于受贿的“诸权贵人”,对于谦这位“封疆大吏”,却另有“期待”。谁知道,于谦每次议事京师,总是“空囊以入”,使人大失所望。也有好心人劝告于谦说:“你虽然不愿送金宝,攀附权贵,至少总得带上点土特产,如合芗(线香)、干菌(蘑菇)、入裹头(丝帕)这样的东西才好。”于谦哈哈一笑,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事后,他戏作一绝,诗曰:“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甲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一时远近传诵,成为佳话。   正统元年(1436年),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这个少年皇帝“童呆骄纵,荒嬉无度”,宦官近侍投其所好,恩宠日深。正统七年以后,军国大权就落到王振的手里。   王振是个粗通文墨的奸佞无耻之徒,他早年科场落第,曾充任某县教官,后犯罪应当充军,适逢内宫需要庵人,就自宫献身,当了太监。因为他有些文化,在宫里教过太子朱祁镇认字,朱祁镇继位以后,他就掌握了司礼监。明朝的司礼监非同等闲,它是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既统管仪礼、刑名、提督东厂(特务机关),又掌管内外奏章、御前勘合。更重要的还代替皇帝“朱批”内阁大学士(相当宰相)的“票拟”。这样的制度自然会给宦官弄权大开方便之门。因此,王振得以“恃宠挟恩,夺主上之威福;怀奸行诈,紊祖宗之典章;每事不由于朝廷,出语自称为圣旨,卖官鬻爵,诛杀无忌”。一时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朝廷如此,身为地方官的于谦自揣缺乏“回天之力”,曾不禁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不久,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等接替自己的职务。王振得知以后,竟以“久未升迁,心怀不满”的罪名,把于谦下到三法司,判处死刑。关押了三个月,幸被释放,降为大理寺少卿。这时“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也为他讲了好些话。这样,于谦才官复原职。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调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瓦剌首领也先大兵南侵。   瓦剌(也称斡亦剌、厄鲁特)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永乐初年,也先的祖父马哈木被明朝封为顺宁王以后,瓦剌与中原往来不断。正统年间,瓦剌势力逐渐强大,而明朝国政日非,边防松弛,瓦剌就成了明朝北方的严重威胁。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派使者二千人到北京贡马,虚报为三千以图冒领些“凛饩(供应)”。王振发现后,大发雷霆把马价削减去五分之四。也先听到以后,十分忿怒。七月,兵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angjiali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