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
(一)形态特征 A.成虫 B.卵 C.幼虫 D.幼虫前胸背板 E.土茧 F. 蛹 G.键豆粒 H.被害斗粒 二、豆荚螟的防治 *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前翅狭长,沿前缘有-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 二、豆荚螟的防治 * (一)形态特征 1、卵 卵椭圆形,长约0.5毫米,表面密布不明显的网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孵化前呈浅菊黄色。 二、豆荚螟的防治 * (一)形态特征 3、幼虫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初孵幼虫为淡黄色。以后为灰绿直至紫红色。4一5龄幼虫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 二、豆荚螟的防治 * (一)形态特征 4、蛹 蛹体长9~10毫米,黄褐色,臀刺6根,蛹外包有白色丝质的椭圆形茧。 二、豆荚螟的防治 * (二)生活习性 1.越冬 在豆田和晒场周围土表下3~6cm处结茧越冬,有的地区也可以蛹越冬。卵孵化时间因地而异,成虫羽化时间也因代数而不同。成虫白天多栖息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间活动,对黑光灯趋性较弱。 2.各虫态习性 卵多产在荚毛多的豆荚上 ,荚毛少或无荚毛的豆荚上很少产卵。产卵部位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上。 3.与环境的关系 温、湿度对豆荚螟的发生为害程度有很大影响。在适温下,湿度对其影响更大。降雨较多,土壤湿度较高,尤其在越冬期间,如果土壤饱和水分达到 50 %以上时,越冬幼虫多不能结茧而死亡,越冬率和土壤湿度关系十分密切。 4.与品种的关系 虫害的发生程度还与品种特性等有关,一般结荚期长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受害重。 5.其它 旱田比水旱轮作的受害重,中间寄主多的地区受害重,此外还与天敌的种类、数量等有关。5.其它 同时也和荚皮组织结构有关。另外,和播期的早晚、连作情况等也有关。 二、豆荚螟的防治 * (三)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综合防治 1、合理轮作 2、灌溉灭虫 3、适当调整播种期,使结豆荚期避开 成虫产卵期 4、尽可能利用抗虫品种 倍硫磷乳油、杀螟硫磷乳油、溴氰 菊酯乳油、锐劲特悬浮剂 注意用药剂量和时间哟! 1、利用赤眼蜂灭卵。 2、利用白僵菌 防治越冬幼虫。 二、豆荚螟的防治 * 大豆花叶病的出现率占我国大豆病毒病的90%以上,发生十分普遍。 大豆花叶病可使大豆病株矮化,结荚稀少,流行年份可减产30%~70%,甚至绝收! 大豆花叶病的出现以黄河流域、江汉平原和华北等地最重。 三、大豆花叶病的防治 * (一)症状识别 ※ 典型症状为植株明显矮化,叶片皱缩并形成褪绿花叶,叶缘向下蜷曲。有的沿叶脉形成许多深绿色泡状突起。 ※ 病株种子上常出现斑纹 ,斑纹有的以脐为中心呈放射状,有的则通过脐部呈带状。斑纹色泽与脐色一致。 三、大豆花叶病的防治 * (二)病原特征 大豆花叶病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马铃薯 Y 病毒组。该病毒只能侵染豆科植物。 三、大豆花叶病的防治 * (三)发生规律 大豆花叶病的初侵染来源是带毒种子。带毒种子长出幼苗后,在适宜条件下发病。 田间通过汁液接触传染和蚜虫传染 。 影响大豆花叶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早期出现的毒源数量、蚜虫发生的迟早和数量、气温及品种抗病性。一般早春气温较高,少雨,病苗出现早且数量多,有利于蚜虫繁殖与活动,品种抗性差,花叶病就可能流行。 三、大豆花叶病的防治 * (四)综合防治 1、严格控制带毒种子调运,防止病区扩大。 2、采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不在菜地、绿肥、牧草和荒地附近设立种子田或尽可能减少蚜虫传病,精选剔除有病种子。 3、加强防蚜治蚜工作(方法详见昆虫部分) 。 4、改善栽培管理。适期早播,清除田间杂草 5.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各地可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三、大豆花叶病的防治 * ※ 大豆胞囊线虫病长期以来在我国东北西部干旱、盐碱 、沙土地带为害较重,近年来在安徽、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也发生普遍而且严重。 四、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 (一)症状识别 ※大豆受害后,植株矮化,叶片变黄褪绿,生长瘦弱,花期延长。 ※地下根系发育不良,根瘤稀少,侧根增多,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米粒状颗粒,即线虫的胞囊,后期变褐色,落入土中。 四、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 (二)病原特征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属线虫动物门线虫。该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