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概述龙恒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中国麻风防治协会.ppt

麻风病概述龙恒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中国麻风防治协会.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麻风病概述龙恒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中国麻风防治协会.ppt

麻 风 病 概 述 主讲: 郑传兴 单位:西畴县皮肤病防治站 地址:西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院内 前 言 麻风病是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已2000多年。本病往往在青壮年发生,诊治不及时常导致畸残,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麻 风 简 史 麻风病的疫源地及其传播史 多数学者认为麻风病是多中心源的。而Muir(穆尔)等认为印度是它最早的发源地,东传至中南半岛,北传至中国,再传至朝鲜、日本;由中南半岛南传至东亚各国;西经波斯、阿拉伯传至非洲,再由埃及经希腊、巴尔干半岛再传至欧洲;由欧洲及非洲传至美洲;由中南半岛、欧洲或亚洲传至大洋洲。 病因及治疗演变史 古代认为麻风病是因鬼神或天命受到惩罚所致。我国秦汉时主“风”说;隋唐时有“虫”说;明代以后有了传染和遗传观念。欧洲在19世纪中叶以前认为它是遗传病。1873年,挪威医学家汉森,在病人组织中发现麻风病的病原体,1931年,国际麻风会议上被命名为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菌)。 显微镜下看到的麻风杆菌 唐代医圣孙思邈亲手治疗过600名麻风病患者,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专家。 几千年来,人类对麻风病的治疗进行过多种偿试。大风子于公元12世纪从东南亚输入中国,南宋白玉蟾在1127年前后就用其治疗麻风病。 砜类药的问世使麻风病进入了化学治疗阶段。1943年,Faget首先应用普洛明静脉注射治疗;1946年,Cochrane、1947年,Lowe相继使用氨苯砜(DDS)肌注和口服;多年来DDS一直成为主要的抗麻风药物。1962年,Browne等及1970年Leiker等,分别报告用氯苯吩嗪(B663)及利福平(RFP)口服治疗麻风病。 公元12世纪——大风子治疗 19世纪四十年代——砜类药物治疗 19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氨苯砜+利福平治疗 19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治疗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麻风化疗研究组推荐了用于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麻风的联合化疗(MDT)方案。 防 治 管 理 史 中外历史上的宗教、礼法和法规都极端歧视麻风病患者,有过诸多的限制和规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待麻风病的态度及措施,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得到不断的演变和改进。 将病人聚居于偏辟地区或遭杀害 设立麻风病人收容所和疗养地 设立麻风病院 废除强制人身隔离,实行社会化治疗 我国及我县麻风流行现状 1997年底,全国有各级麻风专业防治院、所、站700个,麻风院村550个,另有一些兼职防治机构,专业防治人员5700名,还有基层防治网及基层卫生人员协助开展工作。通过积极防治,新病人数减少,发现率和发病率显著下降,治愈大批病人,现症病人数减少,患病率显著下降;流行范围缩小,流行程度下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业防治队伍和基层防治网,改善了社会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态度。 至2000年底,全国累计登记病人48万人,治愈38万余人,现症病人数减少至6000余名,已有99%的县(市)患病率控制在WHO提出的1/10万以下,90%的县(市)达到我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消灭目标。然而,我国尚有一些地区,主要在云、贵、川、藏、湘部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麻风防治工作起步晚,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至今麻风患病率及发现率仍较高,是当前我国麻风病防治的重点地区。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麻风病是我县主要地方病之一。截止2011年12月底,累计发现麻风病人764例,累计治愈523例,目前有现症病人15例,发现率为1.17/10万,患病率5.87/10万。流行趋势从高流行区转为中低流行区,流行范围转为中流行乡镇5个(鸡街、兴街、蚌谷、法斗、莲花塘),低流行乡镇4(西洒、柏林、新马街、董马)。近几年,我县每年仍有5例左右的新发病人,按标准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目标仍任重而道远。 麻 风 病 细 菌 学 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病的病原体,简称麻风杆菌和麻风菌,其分类学上属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是分枝杆菌中惟一能侵犯人和动物神经组织的病原菌。自1873年汉森发现麻风菌以来。迄今已有100多年,但是至今尚未能够体外培养。在美洲一种叫犰狳的体内能够繁殖。 麻风杆菌的一般特点 形态 多形性,麻风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杆菌相似,经抗酸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着色均匀的杆菌,细长、略带弯曲,也可看到对抗酸染色不均匀呈短杆状、断裂状、串珠状及颗粒状等形态。 抗酸性 麻风菌能被苯酚复红染成红色,着色后不能被酸性溶液(或酸醇溶液)脱色。 聚簇性 麻风菌在细胞内外多呈团、束状排列。 生长速度慢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