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通论句法.pptVIP

[人文社科]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通论句法.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文社科]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通论句法

通论七—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从语意上讲就是对事物的性质或类属进行判断的一种句式。它往往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属于某类或不属于某一类。从语法上讲,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也有一些是谓词性谓语。 赵武不书,尊公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一)古代汉语肯定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A、(Np)+ Np B、(Np)+惟+ Np C、(Np)+为+ Np D、(Np)+ Np + 也 A、(Np)+ Np (1)主语+谓语 荀卿,赵人。《史记*荀卿列传》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主语+者+谓语 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战国策·秦策) (3)主语+副词+谓语 身非木石。(司马迁《报任安书》) 相如素贱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Np)+惟+ Np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大雅*生民》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C、(Np)+为+ Np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战国策*赵策三》 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北史*何妥传》 这种类型始见于《论语》。这种类型产生后使用频率则一直不很高, D、(Np)+ Np + 也 “也”字出现在判断句句尾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最早见于《诗经》的《国风》,《论语》以下大量使用,由“也”构成的判断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判断句的优势形式。 (1)主语+谓语+也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2)主语+者+谓语+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列传》 (3)主语+副词+谓语+也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信陵君列传》(“乃”表示肯定) D型产生之后很快成垄断之势,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判断句的优势形式。 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C、D两种类型。D类始见于《诗经*国风》。 (二)关于“为”字判断句的讨论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战国策*赵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论语·微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以上是判断句。 “为”字性质,则不有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系词或准系词。 (三)“是”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当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系词“是”字的来源,大多认为来源于复指代词“是”。 先秦时代,“是”不是系词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 (1)作句子的主语。 ①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2)“是”放在判断句中当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三、古汉语判断句的作用 1、事物的性质、类别、属性、等同关系等作出判断。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战国策·赵策》(等同关系) 2、表示比喻,主语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物。 君,舟也;庶民者,水也。《唐·贞观政要》 3、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②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4、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一)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二)谓语前置 (三)动量表示法 (四)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时,疑问代词必须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作动词宾语)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后面逐渐有发展。 ⑨采之欲遗谁?《涉江采芙蓉》 ⑩武帝问:言何?《汉书*酷吏传》 2、在否定句中,用“不、毋(无)、未、莫”四个否定词,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否定词与动词谓语之间。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 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离娄下》 与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相比,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没有那么严格。大概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子的代词宾语就已经在向后移,因此我们往往能看到否定句子的代词宾语有后置的现象。 3、强调宾语,叙述句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前置,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与动词之间再附上一个代词 (之、是、焉、实、 斯)来复指一下。这个复指代词可以不解释。 ①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 ②秉国之钧,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⑦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