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carborhydrates.ppt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carborhydrates

4.影响果胶凝胶强度的因素 分子量:强度与分子量成正比。 酯化程度(DE):甲酯化程度越高,则强度越高,凝胶速度越快。 pH值:不同的凝胶只有在适当的pH值范围内才能形成凝胶。 温度:0~50℃ 影响不大,但不能过高。 其它胶及食品组分:注意和其它胶复配使用。 第九节 卡拉胶(自学) 了解 卡拉胶的3种类型:k、l和λ卡拉胶 胶凝的机理 凝胶的品质 和其它胶的协同作用 第十节 瓜儿豆胶和刺槐豆胶(自学) 了解瓜儿豆胶和刺槐豆胶的 ①结构特征 ②凝胶品质 第十一节 半纤维素(自学) 了解半纤维素的 ①结构特征 ②凝胶品质 第十二节 黄原胶(汉生胶) 目前市售的唯一的一种经微生物(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发酵途径制得的胶。 1.分子结构 “五碳重复单元”聚合而成。 3.性质 很稳定,溶解性好,能溶于冷水和热水中。 粘度高。 具有高度的假塑性。(剪切变稀,粘度瞬时回复) 与盐类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与其他胶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4.黄原胶的协同增效 黄原胶能够和大多数食用盐和食用酸共存于食品体系之中,与瓜尔豆胶共存时产生协同效应,黏性增大,与角豆胶合并使用则形成热可逆性凝胶。 第十三节 磨芋葡苷露聚糖(自学) 了解凝胶品质。 第十四节 阿拉伯胶(自学) 了解其 ①溶解性 ②凝胶品质 第十五节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 1.定义: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非淀粉类多糖和木质素类。 说明:膳食纤维为植物的支柱组织及其种子的保护膜,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植物细胞 細胞壁 ˙纖維素 ˙半纖維素 ˙木質素 ˙果膠 細胞內之黏性物質 ˙果膠 ˙植物膠 不溶於水 溶於水 植物细胞 其中1~5为多糖类 2..膳食纤维包括哪几种? 1.纤维素(Cellulose) 2.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3.植物胶(Gums) 4.黏质(Mucilages) 5.果胶(Pectins) 6.木质素(Lignin) 3.膳食纤维的物化特性 很高的持水力 对阳离子有结合和交换能力 对有机化合物物有吸附和螯合能力 具有类似填充剂的容积效应 可改变肠道系统中的微生物菌群 4.生理功能 具有降低结肠癌和通便作用。 可以预防和缓解冠心病。 可以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其它:如饱腹感,减少胆汁酸的再吸收作用;改变食物消化速度和消化道分泌物的分泌量,预防胆结石等。 作业(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1.浅谈糖苷在食品中的作用。 2.解释Maillard反应,并阐述其对食品加工的利弊和影响Maillard反应的因素。 3.哪些因素会影响多糖溶液的粘度?如何影响? 4.阐述多糖凝胶的结构和性质。 5.解释淀粉老化和糊化的机理,并阐述它们对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影响。 6.果胶的种类有哪些?并阐述各自的凝胶机理。 7.谈谈功能性低聚糖和改性淀粉。 8.名词解释:低聚糖、多糖、焦糖化反应、多糖溶液的假塑性、多糖溶液的触变性、膳食纤维。 2.2支链淀粉的结构 支链淀粉是随机分叉的: A链,由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元组成; B链,由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元组成; C链,由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元再加一个还原端组成. 还原端 3.淀粉糊化(淀粉α化) 生淀粉颗粒在水中受热,吸水膨胀变为胶体状态的一种变化。 3.1机理 生淀粉颗粒不溶于水:含有大量的结晶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以以氢键形成结合,紧密排列成束,间隙小,水分子很难渗入。 机理 生淀粉颗粒在水中,受热,淀粉分子剧烈振动,分子间的氢键断开,分子的极性基团水化,由于水的穿透,结晶区链段分离,结晶区域变小、数目变少。 微观上的体现:淀粉颗粒极度膨胀,甚至破裂,双折射现象消失。 宏观上的体现:淀粉颗粒在冷水中的低粘度浆状转变为高粘度的糊状。 3.2糊化温度 糊化开始温度:淀粉颗粒在水中受热,双折射现象开始消失的温度。 糊化终了温度:淀粉颗粒在水中受热,双折射现象完全消失的温度。 3.3淀粉糊化曲线 糊化温度测定:Brabender粘度仪、DSC、RVA 淀粉的粒度对其糊化的影响 对同种淀粉品种而言 ,天然淀粉中粒径小的颗粒糊化温度高 ,而粒径大的淀粉颗粒糊化温度 较低。 3.4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 决定性因素:温度(一般55℃~75℃ ) 含水量 其它体系成分:如蛋白质、脂类 3.5淀粉的糊化和食品质量 更易水解 更易被酶作用 更易被消化吸收 4.淀粉老化(淀粉β化) 4.1概念和本质 经糊化后的α化淀粉糊在室温或低于室温的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后,会变成不透明的、具有粘弹性的凝胶(稀淀粉溶液会形成不溶性的沉淀),这种现象称之为淀粉的老化现象。 本质:糊化后的淀粉分子在低温条件下,重新通过氢键作用,发生缔合,形成大量的结晶区。 4.2影响淀粉老化的环境因素 浓度 来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