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説文》桱,桱桯也补疏
《説文》“桱,桱桯也”補疏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1.《説文》:“桱,桱桯也,東方謂之蕩。”唐寫本說文木部繫傳皮傅者輒迻之與桯近耳。
(8)馬敘倫曰:倫按:桱、桯聲同耕類轉注字。桯、簜同為舌尖前破裂音通假,然是校語,或字出《字林》也。
《集韻》各本引《説文》皆作“簜”,惟金州軍刻本仍作“蕩”。《玉篇》:“桱,桯也。” 《篆隸萬象名義呂浩採用段注“桱、蕩皆牀前几之殊語也”,亦失之。惟王筠謂“本連‘桱桯’二字為名”得之,然王氏尚未明其義。
2.“桱桯”亦作“桱程”、“經程”、“檠程”,《居延漢簡甲編》第1572號有“桱程二”的記載。《韓詩外傳》卷10:“後者飲一經程。”《急就篇》 卷3:“酤酒釀醪稽檠程。”沈元指出“桱桯”、“經程”、“檠程”是一詞異體,應訓為酒器。裘錫圭認為沈元的意見十分正確。此乃不刊之論也。朱謀?曰:“經程飲器也《正字通酒器之大者曰經程皆得之。郝懿行曰:“壺,其瓦作者,謂之經程。”郝氏謂其器瓦製,得之;謂是壺,則非也。《急就篇》一本作“極程”,顔師古註:“極,一作檠。今按稽極當作?榘,音止矩。極,盡也。言所飲之酒……極盡功程,乃為善也。”方以智曰:“??,止酒之程也急就曰稽檠程檠乃之訛耳二氏説皆非也。
3.關於“桱桯”的得名之由,周祖謨指出:“桱之義訓,蓋亦酒器也。蕩,《萬象名義》作??是也。??,《説文》云:‘大竹筩也。’《玉篇》云:‘??,竹器也,可以盛酒。’酒器之所以名為桱者,以其徑直而長。其所以又名為??者,??與簜同,簜者大竹也,竹闊節者曰簜,故斷闊節大竹所為之酒器亦名之曰簜。簜,言其大。桱,言其長。惟注‘桱桯’之桱,段氏謂當為複舉字之未刪者,其言是也。考《萬象名義》及《玉篇》均作‘桯也’,不作‘桱桯也’,是其證。然此注文‘桯’字,當又為‘榼’字之誤。”考《篆隸萬象名義盛酒。齊民要術??内。”正與《玉篇》“??,竹器也,可以盛酒”説相合。
3.1.裘錫圭指出周祖謨“蕩本應作??”的說法正確,並補舉漢墓出土材料中的“竹??四”、“甘酒一”以證周説,同時指出周氏據段說改字的錯誤。裘先生認為周氏據段說改錯了字的意見是對的,但必謂“蕩本應作??”則拘。“蕩”、“??”、“簜”、“”古字相通,不必改字。其語源是“當”,周説“簜,言其大”,亦非是。“當”者,擋也,有節不通,故名之為“當”;無節,則名之為“通竹”。《玉篇》:“篔,篔簹,竹名。”員丘出產的有節的長竹名為篔簹,竹節所製成的酒器名為蕩(??、簜),皆取其竹節有擋的功能為義,其語源義一也。
3.2.周祖謨謂“桱”得義於徑直而長,甚為精當。“桱桯”就是“逕庭”、“徑挺”、“俓侹”的音變,《說文》:“侹,長貌。”《廣韻》:“俓侹,直也。”“俓侹”是直而長,同義連文。其物為酒器,乃截取大竹節為之,圜而直上,故名為“桱桯”也。後漢安世高譯《佛說罵意經》卷1:“下有尻肉血,兩脛脡、兩足肌肉消盡。”“脛脡”指腿,亦得義於徑直而長。此其比也。或指酒器,或指腿,各易形符以製專字,其語源義固無分別也。作为容器名的“桱桯”,单言則曰“鋞”,《說文》:“鋞,溫器也,圜[而]直上。”亦單言稱為“經”,音誤則作“京”,宋·趙德麟《侯鯖錄》卷3:“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製,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以酒置,書云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 宋·袁文《甕牖閒評》卷6:“今人盛酒大瓶謂之京瓶,乃用京師京字。意謂此瓶出自京師,誤也。京字當用經籍之經字。普(晉)安人以瓦壺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者名曰經。則知經瓶者,當用此經字也。”宋·趙彥衛《雲麓漫抄》卷3:“今人呼勸酒瓶為酒京。”《説郛》卷75引沈仕《林下清錄》:“陶人為器有酒經。”又考《釋名·釋形體》:“頸,俓也,俓挺而長也。”直而長的容器稱為“鋞”、“經”,直而長的頸項稱為“頸”,其語源義亦一也。
3.3.王引之曰:“《説文》:‘桱,桯也,東方謂之蕩。’段注曰:‘謂之桯者,言其平也。’案:蕩亦平也。几平則謂之桯,又謂之蕩矣。”酒器一名桱,一名蕩,二者取義不同。王氏一之,所説皆誤。
裘錫圭指出:“‘鋞’跟‘桱桯’這兩個名稱在語言上無疑是有內在的聯繫的。由竹桱桯演化而成的銅器稱為鋞,由竹桱桯演化而成的陶器稱為經,二者顯然是平行的現象。”我們認為也有可能三者是平行的關係,孰先孰後,頗不易定。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1965
收稿日期:2012年12月3日 發佈日期:2012年12月4日 頁碼:1/6
徐鍇《説文解字繫傳》,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嚴可均、姚文田《説文校議》,桂馥《説文解字義證》,王
筠《説文解字句讀》,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傅雲龍《説文古語考補正》,並收入丁福保《説文解字詁林》,
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6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