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文社科]10、通论十:古代汉语其他句式.ppt

[人文社科]10、通论十:古代汉语其他句式.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文社科]10、通论十:古代汉语其他句式

一、叙述句 概述 1、定义 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 谓语词性:动词 语义特点: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 (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虎求百兽而食之. 2、古今汉语叙述句的相同点 冬,晋文公卒。 晋侯秦伯围郑。 初,郑武公娶於申。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公赐之食。 状,主 谓 主(并列短语) 谓宾 状,主 谓 补 主 状 谓 宾 主 谓(双宾语)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马逸不能止。 虎求百兽而食之。 主 谓(兼语结构) 主 谓1 谓2 主 谓1宾1谓2宾2 3、古今汉语叙述句的区别 1)引进地点的状语的位置, 初,郑武公娶於申。 2)有差异的还有: 被动式 双宾语句 宾语前置句 动量表达形式 二、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 1、定义: 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 直接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间接宾语表示谓语动作的方向(对谁做)或动作的目标(为谁做),间接宾语紧接在谓语动词后,但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和直接宾语组成双宾语。 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2、古今汉语双宾语的共同点 1)动词: 告谓类动词、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 2)宾语所指: 直接宾语指物,间接宾语指人。 3)两个宾语的位置: 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方言中情况不同) 3、古今汉语双宾语的不同点 1)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告谓、给予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紾(zhěn扭转)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2)古汉语一般动词“为”带双宾语很常见. 不如早为之所。    为之箪食与肉。 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要注意为的词性: 为读wèi,介词 。 三、疑问句 1、概念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2、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 “孰” 经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 。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何” “何”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2)安,恶,焉,胡,奚,曷 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wū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fǔ醢hǎi之地也?(战国策·赵策) 脯:肉干;醢hǎi肉酱 “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 “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 “恶”作宾语只用於“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作状语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赵策)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同上)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天曷不降威?(尚书·商书·西伯戡黎)  “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译成“哪里”“怎么” “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3、疑问语气词  (1)乎,诸 “乎”在是非问句里译成“吗”。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 在选择问句里“乎”要译成“呢”。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告子上)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