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第四章方法卫检2012.ppt

[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第四章方法卫检2012.ppt

  1.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第四章方法卫检2012

卫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卫生指示微生物 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 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前景 4、防污染 避免采样时外界微生物对样品的新污染:所有采样用具、容器需严格灭菌,并以无菌操作采样。 (二)样品的运送原则 * * 根据生长温度的差异,将能在37?C生长的称为总大肠菌群,而在44.5?C仍能生长的大肠菌群称为耐热大肠菌群(thermo-tolerant coliform group) 或粪大肠菌群(faecal coliform Fc),耐热大肠菌群的主要成员是埃希氏菌属的菌。 * * 大肠杆菌(Escherichae coli): 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新鲜粪便中每克可达109 CFU),近年来随着测定新方法的发现和建立,大肠杆菌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的应用越来越多。 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葡萄糖苷酸酶,分解吲哚葡萄糖苷酸,产生有色物质,而使大肠杆菌菌落显色,对大肠杆菌数进行测定。 * * 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大肠杆菌检出的意义最大,其次是耐热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的检出意义略差一些。 GB/T 4789.3-2008大肠菌群MPN计数 初发酵 复发酵 大肠菌群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LST)肉汤发酵结果 阳性 阳性 阳性 阴性 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 接种 样本 阴性 阳性 大肠菌群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发酵结果 GB/T 4789.3-2008新增大肠菌群平板计数 平板计数 证实试验 典型菌落: 紫红色,菌落周围有红色的胆盐沉淀环,菌落直径为0.5mm或更大 大肠菌群在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上的生长情况 GB/T 4789.3-2008新增大肠菌群PetrifilmTM测试片法 准备PetrifilmTM测试片 接种1ml样本液 缓慢盖上上层膜 用压板轻压培养基 样本接种结果 红色有气泡的菌落确认为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VRB-MUG平板计数法 检验时用已知MUG阳性菌株(如大肠杆菌ATCC25922)和产气肠杆菌(如ATCC13048)做阳性和阴性对照 *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 * 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 危害等级I (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 * 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 危害等级III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 * 实验室可以分为 基础实验室 ——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BSL-1) 基础实验室 ——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BSL-2) 防护实验室 ——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BSL-3) 最高防护实验室 —— 四级生物安全水平(BSL-4)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来决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 * * 传染病分类——传染病防治法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5) * * 传染病分类 —— 传染病防治法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11)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 * 传染病分类 ——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 传染病分类 —— 第三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