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论文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ilhn)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该病害一年比一年发生严重,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有许多马铃薯种植区无法倒茬,致使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加重了黑痣病的发生。2008年调查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重症田块可达到70%-80%,黑痣病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黑痣病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现将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做一分析,以便更好的开展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1? 马铃薯黑痣病的相关研究 1.1症状研究 据目前的文献来看,Rhizoctonia solani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容易斜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往往造成不出苗或晚出苗,这样就出现了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茎,地下茎上出现指印形状或环剥的褐色病斑,薯苗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严重的植株可造成立枯、顶端萎蔫,顶部叶片向上卷曲并褪绿。茎秆上发病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在近地表的地上茎的表面,往往产生灰白色菌丝层,茎表面呈粉状,容易被擦掉,粉状下面的茎组织是正常的。匍匐茎感病,为淡红褐色病斑,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感病轻者可长成薯块,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在成熟的块茎表面形成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也就是真菌休眠体,不容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和末端坏死、薯块龟裂、变绿、畸形等。 1.2病原菌生物学特征研究 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 -tonia solani,Ktihn),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李乾坤等【4】报道,立枯丝核菌初生菌丝无色,粗细较均匀,直径为4.98-8.71 μm。分隔距离较长,主枝分隔距离为92.13-236.55 μ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大多有缢缩,并在附近生有一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淡褐色或深褐色,大小0.5-5 mm,多数为0.5~2 mm,菌丝生长最低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23~28C。 丝核菌是担子菌无性态的一个属,运用菌丝融合技术将立枯丝核菌分成不同的群系/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简称AG)。迄今为止,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己增至12个,而融合亚群至少已有18个,在马铃薯上引起马铃薯茎基腐的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为AG-3和AG-4。彭学文等【2】报道,在墨西哥,AG-3和AG-4各占73.5%、26.5%。Lootsma和Scholte研究表明,R.solani( AG-3)的寄主范围很小,马铃薯是适宜寄主。张天晓[7】研究表明,丝核菌的融合群与生态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丝核菌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寄主十分广泛的病原菌,丝核菌能寄生66科230种植物,可侵染马铃薯、胡麻、蚕豆、豌豆、菜豆、大豆、高粱、小麦、甜菜、西瓜、番茄、茄子等作物【8],张天晓研究表明,丝核菌还可侵染水稻、玉米、莎草、李氏禾、荩草、鸭舌草、陆地棉、辣椒、藤豆。 1.3传播途径及流行条件研究 马铃薯黑痣病以菌核在块茎上或土壤里越冬,或菌丝体在土壤里的植株残体上越冬[4】,R.solani的存活结构主要在植株残体上,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第二年春季,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合时,菌核萌发侵入马铃薯幼芽、幼苗,特别是有伤口时侵入更多更快。在生长季节又可侵入根、地下茎、匍匐茎、块茎。新块茎上形成的菌核,或在土壤里又越冬的菌核,下一年根据环境条件,又可发生侵染。带病种薯是第二年初侵染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最主要途径。高湿度和低的地温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混杂品种发病重,新品种和种性纯度高的发病轻,山区发病重,平川水地发病轻。马铃薯黑痣病的流行首先是菌源条件,谭宗九和郝淑芝研究发现,很少轮作或不轮作的土地,丝核菌的存活数量会加大;使用被丝核菌污染的种薯,等于给所种的马铃薯接种上了丝核菌;第二是环境条件,较低的土壤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丝核菌的侵染,同时土温低、湿度大,种薯幼芽生长慢,在土中埋的时间长,增加了病菌的侵染机会。最适宜病害发展的土壤温度是18,而病害的发展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减少。结薯后土壤湿度太大,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