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 教案(系列三).docVIP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 教案(系列三).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 教案(系列三).doc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能力目标: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情感目标: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2.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教学方法: 1.拟采用诵读教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二、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

文档评论(0)

mingming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